相师王鹏展(六)
第二十六章 京都之行
北京站的钟声敲响六下时,王鹏展提着行李走出站台。四月的京城春风拂面,带着一丝他从未闻过的花香。身边是林教授和沈清雨,三人作为省社科院的代表参加这次国际研讨会。
我们先去招待所放行李,然后去会场熟悉环境。林教授熟练地招来一辆出租车,王老师,你的发言安排在明天下午,今天可以听听其他专家的报告。
王鹏展点点头,手心微微出汗。车窗外的北京城比省城还要繁华数倍,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他这个从小山村走出来的人感到一阵眩晕。
紧张吗?沈清雨轻声问,她的眼睛在晨光中闪着温柔的光。
有点。王鹏展老实承认,我连中学都没毕业,现在却要和大学教授们同台演讲...
沈清雨笑了:学历不代表能力。你的相术实践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招待所简单但整洁。放下行李后,三人直奔国家会议中心。会场已经布置完毕,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巨大的横幅上用中英文写着传统医学与现代社会国际研讨会。
我去看看你的PPT有没有问题。沈清雨说着走向主席台。
林教授趁机把王鹏展拉到一边:小王,有件事得提醒你。明天的提问环节可能会有尖锐问题,特别是来自西方的学者。他们对中国传统相术普遍持怀疑态度。
王鹏展深吸一口气:我明白。
还有,林教授压低声音,日本代表团的佐藤教授对相术很有研究,可能会提出一些专业问题。德国代表团的穆勒教授则是坚定的科学主义者,估计会质疑你的方法论。
王鹏展将这些信息牢牢记在心里。他知道,明天的表现不仅关系个人荣誉,更关系到中国传统相术能否被国际学术界认可。
当晚,王鹏展在招待所房间里反复练习演讲。沈清雨敲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杯热牛奶。
别太紧张,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她把牛奶放在桌上,我帮你把PPT又修改了一下,增加了一些国际参考文献,这样更容易被接受。
王鹏展感激地接过杯子。在灯光下,沈清雨的侧脸线条柔和而坚定,周身散发着淡淡的金色光晕——这是专注与智慧的气场。他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沈清雨的帮助,自己绝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沈老师,我...
叫我清雨吧,她微笑着打断,我们现在是同事,也是朋友,不是吗?
王鹏展点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就在这时,房间里的电话响了,是秀兰打来的。
鹏展,到了吗?一切顺利不?秀兰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些许杂音。
到了,挺好的。承相怎么样?
孩子想你了,天天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秀兰顿了顿,那个...沈老师也去了?
王鹏展瞥了一眼站在窗边的沈清雨:嗯,她和林教授一起来的,帮我准备会议材料。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哦...那你忙吧,记得按时吃饭。
挂断电话,王鹏展感到一阵莫名的愧疚。沈清雨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轻声说:嫂子担心了吧?我该回去了,你早点休息。
门关上后,王鹏展站在窗前,望着北京的万家灯火。两个女人的影像在他脑海中交替浮现:一个是与他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一个是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这种撕扯感让他胸口发闷。
第二十七章 学术交锋
第二天下午,能容纳三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王鹏展站在讲台侧边,看着前一位演讲者——一位美国教授结束报告。轮到他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下面有请中国XX省社科院的王鹏展研究员,报告题目是《中国传统相术中的微表情与人体气场研究》。
掌声中,王鹏展走上讲台。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各种肤色的面孔,突然注意到前排一位银发外国老人正用怀疑的眼光盯着他。老人旁边是个戴眼镜的亚洲面孔,神情却颇为期待。
女士们,先生们...王鹏展开始了生平第一次学术报告,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随着内容的深入,他越来越自信。
他首先介绍了相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然后重点讲解了自己发现的现象——不同情绪和健康状况下,人体周围能量场的变化。配合沈清雨制作的精美PPT,这些抽象概念变得直观易懂。
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人体气场的变化往往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王鹏展展示了一系列案例,这意味着相术可以作为一种早期预警系统,特别是在心理健康领域。
报告结束后,提问环节开始。第一个举手的就是那位银发外国学者。
我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穆勒。他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王先生,你所谓的如何用科学仪器检测到?如果没有客观测量数据,这只能算主观臆测。
会场一阵骚动。王鹏展早有准备,示意沈清雨播放下一张PPT。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