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十)
锅里的青菜在滚油中欢快地跳跃,“刺啦”声渐渐平息,转为温润的焖煮。厨房里弥漫着温暖的水汽和食物的香气。陈静茹握着锅铲,背对着客厅,那抹几乎看不见的笑意已然隐去,只留下专注料理的沉静侧影。她有条不紊地翻炒着,动作因脚踝旧伤和昨夜风暴的余悸而略显迟缓,却带着一种重新掌控节奏的沉稳。
客厅里,气氛微妙地流动着。小敏和小雅在厨房门口轻声交谈择菜,目光却不时瞟向阳台。杨帆蹲在阳台角落,对着那盆伤痕累累的玉树母株。他手里拿着陈静茹指定的干净剪刀,动作笨拙却异常小心。断枝的伤口狰狞,新鲜的木质暴露在空气里。他屏住呼吸,剪掉那些彻底失去生机的细小碎茬,然后按照母亲的吩咐,用指尖蘸取一小撮草木灰,极其轻柔地、均匀地涂抹在断口处。那专注的姿态,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修补着昨夜自己亲手造成的创伤。
晚饭很简单:清炒时蔬,一盘酱牛肉,一盆紫菜蛋花汤。四人围坐在小小的餐桌旁,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一种心照不宣的、小心翼翼的沉默。没有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也没有刻意找话题的尴尬。陈静茹吃得不多,动作缓慢而专注。杨帆和小雅也沉默地吃着,偶尔抬眼看看母亲平静无波的面容。只有碗筷碰撞的轻微声响,和窗外渐起的暮色。
“我吃好了。”陈静茹放下碗筷,声音依旧有些沙哑,“你们慢用。”她站起身,没有立刻离开,目光在儿子和儿媳脸上短暂停留,“酒店……住着还方便?”
这平淡的询问,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杨帆连忙放下筷子:“方便的,妈!您别操心这个。”小雅也赶紧点头:“是,妈,挺好的。”
“嗯。”陈静茹应了一声,没再多言,缓缓走向书桌,在台灯柔和的光晕里坐下。她拿起画笔,却并未立刻作画,只是对着铺开的宣纸,长久地凝视,背影在灯光下显得沉静而孤独。
杨帆看着母亲的背影,心头那根名为愧疚的弦,再次被狠狠拨动。他默默收拾好碗筷,和小雅一起走进厨房清洗。水流声哗哗作响,却冲不散他心头的沉重。他明白,母亲那句“过去了”,并不意味着原谅和遗忘,那只是一道暂时合拢的伤口,下面依旧是深可见骨的痛楚和无法弥合的裂痕。他需要做的,远不止修补一个花盆或拧紧几颗螺丝。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来人是张工,手里拿着卷成筒的图纸,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看到开门的是杨帆,愣了一下,随即热情地打招呼:“哟,小杨回来了?正好!陈老师在吗?有好消息!”
陈静茹闻声从书桌前转过身。张工快步走到客厅,迫不及待地将图纸在茶几上摊开:“陈老师!定了!电梯的事,彻底定下来了!”他指着图纸上清晰标注的位置和旁边密密麻麻的计算数据,“就按咱们优化的方案!费用降下来了!一二楼的补偿方案也谈妥了,李师傅他们都没意见!街道刚签的字,下周就公示,没问题的话,下个月就能动工!”
这消息如同久旱甘霖,瞬间冲淡了客厅里沉郁的空气。陈静茹疲惫的眼中也终于亮起一丝真切的光芒。她走到茶几旁,仔细看着图纸上那些熟悉的线条和数据,手指轻轻拂过张工计算的关键节点:“太好了,张工!辛苦您了!这方案比之前的强太多!”
“嗨,应该的!也是大家伙儿齐心!”张工憨厚地笑着,目光扫过站在一旁的杨帆和小雅,又看向陈静茹,“陈老师,您这‘顾问’当得实至名归!要不是您牵头,把大家伙儿的劲拧成一股绳,把道理摆清楚,这事儿还不知道要扯皮到猴年马月呢!”
杨帆站在一旁,听着张工由衷的赞叹,看着母亲专注审视图纸的侧脸,心头五味杂陈。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母亲在这个社区里的分量,感受到她独立构筑的、属于她自己的价值网络。这网络如此坚实,远非他想象中孤立无援的“独居老人”形象。
张工刚离开,陈静茹的手机又响了。是郑主任。电话那头,郑主任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和郑重:“陈老师!特大喜讯!市里刚开完会,我们中心提报的‘社区互助养老微生态’试点方案,被列为市级重点项目了!您和您的‘静园小筑’,是核心样本!市领导点名要总结推广您的经验!下周市电视台民生频道想来做个深度采访,您看……”
陈静茹握着手机,听着郑主任兴奋的讲述,脸上却没有预想中的欣喜。她沉默了几秒,目光扫过客厅里等待的儿子儿媳,最后落在书桌上那幅未完成的画上,声音平静地打断了郑主任:“郑主任,采访的事……先放放吧。我这几天,家里有点事,想静一静。”
电话那头的郑主任显然有些意外,但很快反应过来:“哦……理解理解!陈老师您先处理家事!采访不急,等您方便了再说!项目支持这块您放心,我们全力保障!”又寒暄了几句,才挂了电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