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月亮(六)
“云顶花园”穹顶坍塌事故的风暴,在真相的雷霆下迅速平息。无良供应商被宏远地产以雷霆手段追究法律责任,赔偿、处罚,清理门户。舆论在宏远及时、透明且立场鲜明的危机公关下,迅速反转。林晚,这个在风暴中心挺身而出、以专业和担当力挽狂澜的年轻女工程师,非但没有被废墟掩埋,反而如同被淬炼过的精钢,在圈内声名鹊起。
“林晚结构设计工作室”那间Loft里的灯光,熄灭的时间越来越晚。宏远地产将“云顶花园”穹顶的修复和加固重任,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林晚。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次重塑信心的战役。林晚几乎住在了修复现场和工作室之间。她重新设计了关键节点,选用了更可靠、溯源更清晰的材料供应商,每一个铸件都要求提供原厂材质报告和第三方复检。安装过程,她全程盯控,和安全帽下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工人师傅一起,在重新搭建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用卷尺、水平仪和严厉的目光,确保每一处连接都毫厘不差。
当修复一新的巨大穹顶重新覆盖上光洁的ETFE膜,在阳光下反射出柔和而坚韧的光芒时,工地上一片欢腾。老张头拍着林晚的肩膀,激动得语无伦次。林晚仰望着那片重新撑起的天空,阳光透过膜结构洒在她脸上,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暖意。速写本上那轮“铝月亮”草图旁,她添上了一行小字:“风暴过后,方见筋骨。”
声誉的涟漪扩散得比想象中更广、更深。主动找上门的项目开始增多,不再局限于解决“疑难杂症”的节点设计。一些追求创新、看重落地性的中小型开发商,甚至设计事务所,开始将完整的、具有挑战性的结构设计任务交到林晚工作室手上。那张印着银行LOGO的卡片里的数字,以稳定的速度增长着。
一个午后,阳光透过Loft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宽大的绘图桌上。林晚正对着电脑屏幕上一个复杂的结构模型凝神思考,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她头也没抬。
门开了,一个穿着考究、气质干练的中年女人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提着公文包的年轻助理。女人环顾了一下这间充满工业风、略显凌乱却生机勃勃的工作室,目光最后落在林晚身上。
“林工,您好。打扰了。”女人的声音温和有力,“我是‘星海文化投资’的项目总监,苏晴。”
林晚这才抬起头,有些意外。星海文化?这是国内顶尖的文化产业投资和运营机构。
“苏总监您好,请坐。”林晚起身,示意旁边的沙发。
苏晴坐下,没有过多寒暄,开门见山:“我们正在筹备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城市公共文化项目——‘星空艺廊’。核心是一个大型的、可开合的穹顶观星空间,旨在打造城市天文科普与艺术展示的地标。”她的助理立刻打开平板电脑,展示出一系列充满未来感和艺术张力的概念效果图。
林晚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那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结构:巨大的穹顶由无数精密优雅的铝型材骨架构成,如同星辰的脉络。穹顶中心并非实体,而是预留了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最令人惊叹的是,穹顶并非固定,而是设计成可以像花瓣一样沿着特定轨道缓缓开启,让城市中的人们得以在穹顶之下,毫无遮挡地拥抱真实的星空!
“我们的建筑设计师提出了这个‘可开启穹顶’的概念,非常大胆,也非常契合‘星空’主题。”苏晴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但最大的技术瓶颈,就在于这个可开启的巨型穹顶结构。它需要极其精密的力学平衡、超高的材料性能、以及无与伦比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咨询过国内外几家顶尖的结构设计机构,方案要么过于保守失去灵魂,要么成本和技术风险高到无法承受。”
她的目光落在林晚脸上,带着审视,也带着某种期待:“林工,我们在关注‘云顶花园’穹顶修复时,注意到了你在复杂金属空间结构和节点创新上的能力。尤其是你对材料、工艺和实际落地性的深刻理解,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我们想知道,对于‘星空艺廊’这个‘可开启的星空穹顶’,林工……你和你的工作室,有没有信心和勇气,接下这个挑战?”
林晚的心跳骤然加速。她看着平板电脑上那美轮美奂、充满诗意的穹顶开启效果图,又看看速写本上那页早已被摩挲得有些模糊的“铝月亮”草图。一种宿命般的电流瞬间贯穿全身!这不仅仅是结构设计的挑战,这几乎是她深埋心底、只敢在草图里勾勒的那个梦想——用冰冷的金属拥抱星空——最接近现实的召唤!
她没有立刻回答。巨大的兴奋和同样巨大的压力像潮水般涌来。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目光再次聚焦在效果图那些关键的、暗示着复杂机械运动的节点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