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真小(十)
《都市文化周刊》的采访安排在周日下午,书店特意为此暂停营业三小时。林晓提前一小时到达,发现母亲已经坐在书店角落,紧张地翻看着自己那本《春日札记》的复印稿。
妈,你来这么早?林晓走过去,轻轻拥抱母亲。自从发现母亲的诗集后,她们之间的肢体接触变得自然了许多。
母亲林雪华抬头,眼角的皱纹在阳光下格外明显:怕迟到,就提前出来了。她抚平裙子上不存在的褶皱,这套衣服合适吗?几十年没接受过采访了...
很美。林晓真诚地说。母亲穿着简单的藏青色连衣裙,银灰色的头发整齐地挽在脑后,看起来优雅而知性。
许明远从二楼下来,手里端着茶盘:阿姨好,我是许明远。
这就是书店老板?母亲上下打量许明远,眼中闪过一丝林晓读不懂的情绪,听晓晓提起过你。
记者苏梅和摄影师很快到来。采访开始很顺利,谈论母亲年轻时的创作经历,林晓如何发现会计与文学的共通点,以及母女俩合编诗集的缘起。
林女士,苏梅转向母亲,您年轻时参加过文学社团吗?我看到诗集中提到周三的文学聚会...
母亲的手指轻轻敲击茶杯:参加过大学文学社,还...投过一次稿。
什么比赛?苏梅追问。
一个小型文学竞赛,没得奖。母亲轻描淡写地说,但林晓注意到她的眼神飘向书店后方的某个角落。
许明远突然插话:是不是1988年的文学新人奖?我父亲曾经是评委之一。
母亲的手一抖,茶水洒在桌布上:你父亲...是许志远?
空气瞬间凝固。林晓看看母亲,又看看许明远,一个不可思议的联想浮现在脑海:妈,你投稿的比赛...
就是这家书店主办的。母亲轻声说,目光落在许明远身上,当时你父亲刚开店不久,举办文学比赛吸引顾客。我投了一组诗...落选了。
许明远瞪大眼睛:等等,您是不是用笔名投稿?父亲的手稿里提到过这个笔名,说那组诗其实很好,但因为赞助商要求必须选叙事类作品...
母亲猛地站起来,打翻了茶杯:他...记得我的笔名?
这一刻,林晓感觉时间仿佛静止。三十年前,母亲的诗与许父的书店有过交集;三十年后,她与许明远在这同一个空间重逢相爱。这种巧合超越了概率,近乎命运的安排。
采访在震撼中继续。母亲讲述当年如何为了生计放弃文学,进入银行工作;林晓则分享如何在母亲无言的期待下选择会计专业,却最终兜兜转转回到写作。苏梅疯狂记录,显然没预料到采访会挖出如此丰富的故事脉络。
这简直可以拍成电影!采访结束时,苏梅兴奋地说,两代人的文学梦,命运的交织,爱情的轮回...
送走记者后,母亲仍处于恍惚状态。许明远从地下室找来一本发黄的纪念册,翻到某一页:看,这是当年比赛的合影。
照片上,年轻的许父站在一群文学青年中间,角落里有一个模糊的侧影——扎着麻花辫的少女,正是二十岁的林雪华。
我真的去过...母亲触摸着照片,声音哽咽,那天我鼓起勇气问你父亲对落选的看法,他说...我的诗像会计的账本一样精确美丽。我以为是在讽刺。
许明远摇头:不,父亲最欣赏的就是精确的文字。他常说好的写作要像数学一样严谨
林晓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自己能将会计与文学结合得如此自然——这种特质可能遗传自母亲,而欣赏这种特质的,恰恰是许明远的父亲。命运的丝线在时光中交织,最终将他们引向彼此。
母亲临走时,紧紧握住许明远的手:你父亲...是个好评委。请在后记里写下这个。
许明远郑重地点头。送走母亲后,他转向林晓: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对你一见钟情了吧?也许早在见到你之前,我的灵魂就已经认出了你。
这句近乎告白的话语让林晓心头一热。她踮起脚尖,在许明远唇上留下一个轻吻:世界真小。
小得恰到好处。许明远微笑。
接下来的一个月,书店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状态。许明远日夜赶写父亲手稿的后记,林晓则协助母亲整理诗稿,同时还要兼顾会计顾问工作和自己的小说创作。但在这忙碌中,每个人都找到了奇特的平静——那是一种终于走在正确道路上的确信。
许父的《时光之外》和林晓母女的《数字与玫瑰》定在同一天出版,发布会也将在书店同时举行。这个创意吸引了媒体广泛关注,预售数字超出预期。
发布会前夜,林晓和许明远坐在后院的老梨树下,享受难得的宁静时刻。初夏的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
紧张吗?许明远问,手指轻轻缠绕着她的。
林晓摇头:奇怪的是,一点也不。感觉...这一切本该如此。她望向星空,就像我们本该在一起,这两本书本该同时出版,母亲的诗本该被你父亲看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