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们公检法系统的工作,真正能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人民的名义,做出违背人民利益的决定。
我们的权力是公器,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得滥用,不能越界!”
祁同伟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久久未息。
台下众人神色复杂,但最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毕竟在这种场合,敢说这番话的人,实在太少。
省韦,沙瑞金办公室。
电视正在播放祁同伟讲话的画面,沙瑞金一边看着,一边感慨。
这个祁同伟,真会借势啊。
借着之前和侯亮平的冲突,硬生生为公安系统打开了一条新财路。
站在他的角度,当然知道这是一件大好事。
每年最头疼的就是财政问题——修路要钱、教育要钱、民生更是要钱。
但凡各个部门都能像祁同伟这样主动想办法,他的压力就能减轻不少。
现在看来,祁同伟简直是全能型干部,无论哪方面都能想出新点子,而且还能落地见效。
最关键的是,他在本职工作上也一点没放松。
那次案件复检工作,尤其是关于陈清泉的报告,让不少上级都竖起了大拇指。
而这背后真正的操盘者,正是坐在台上的祁同伟。
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偏偏不肯靠拢过来?
“国富,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沙瑞金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视频资料递给田国富。
画面中,祁同伟言辞流利、气势十足,比起当年的高育良毫不逊色。
田国富心里五味杂陈。
怎么看?我能怎么看?现在这局面,早就不是他们初来汉东时的模样了。
现在的形势和他们刚到时已经大不一样了。
那时,两个关键人物——一位副手,一位纪委书籍,联手之下几乎无所不能。
权威摆在那儿,谁也绕不开,做起事来自然顺风顺水,毫无阻碍。
但自从高育良更进一步之后,局势骤然一变。
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变化之大,连旁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如今,虽然人还是原来那套班子,可指挥起来却不再得心应手。
最明显的就是祁同伟——你让他去当证法书籍,他不买账,照样升上了副省级。
这叫什么事?根本无理可讲。
从人事任命开始就出现裂痕,足见沙瑞金现在的处境有多被动。
高育良这步棋,真是下得滴水不漏。
沙瑞金原本指望借大风厂事件打开突破口,没想到现在局势完全被祁同伟掌控。
原以为从京城调来的侯亮平是个得力干将,结果却毫无用武之地。
被祁同伟牵着鼻子走不说,连一点反制的余地都没有。
要说侯亮平还有什么价值,大概就是忠诚了。
可光有忠心没用,沙瑞金现在需要的不是一条听话的狗,而是一只能撕咬对手的狼。
可惜,侯亮平不是。
没有破局的关键人物,沙瑞金也只能束手无策。
眼下,他正迫切地需要一个突破口。
而这个突破口,谁也找不到,只有田国富还有点分量。
此时,沙瑞金把那段视频交给田国富看,其实也是种试探。
整个汉东,能和他共商大计的,也就只剩下田国富了。
田国富一边看着视频,一边若有所思地说:
“祁同伟啊,确实有本事。
让他当证法书籍,真是再合适不过。”
他在证法系统干了这么多年,自然看出了祁同伟的用意。
他是想把赃物处理流程彻底规范化,类似古代的“火耗归公”。
这样一来,原本靠中间环节中饱私囊的官员,就没油水可捞了。
财政收入增加,办公经费也就更充足。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出的决定。
更厉害的是,祁同伟还提前预判了案件复检的机制,精准地卡在了证法系统的要害上。
证法系统有一个结案率的考核指标,导致很多人处理案件时掺杂大量主观操作,隐患极大。
祁同伟却亲自出手处理了一个案子,当场震慑全场。
纪委也顺势介入,协助调查。
孙兴一案牵出十多名高官,全都开始接受审查。
这就是祁同伟的手段——光明正大、无懈可击的阳谋。
让人既无法反驳,也不敢反驳。
听田国富这么一说,沙瑞金也有同感。
他对祁同伟的印象一直不错。
尤其是第一次见面时,祁同伟一番话,直接让陈岩石哑口无言。
那位老前辈现在也沉默了,不再说什么为民请命的话。
陈岩石也是老检察出身,自然明白祁同伟话里的分量。
他曾试图说服自己是在伸张正义,却被祁同伟一语戳破,颜面尽失,如今也不再出面多事了。
这倒是让沙瑞金轻松了不少。
他是书籍不假,但更得讲究以身作则。
要是自己都带头偏袒,下面的人更难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