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情节交代来龙去脉,需要很多篇幅,且读者难免稀里糊涂,不如一次倒出来】
方从哲直接从百年前讲起。
海贸一百年,由葡萄牙人开辟,武宗皇帝默许。
葡萄牙人在浙江外海,六横岛建立了完整的基地,常驻三千人,不仅有教堂、码头,还有学堂、商号、匠作所、医所,教士经常为海防军户看病,关系不错。
旁边的浙江定海,是海外朝贡之路起始,除了朝鲜,所有藩国必须经过定海进入浙东运河,然后沿着京杭运河入京,使者不能去其他任何地方。
大明朝对藩国进贡,按照远近亲疏,分为三年、五年、十年,琉球是三年,倭国是十年。
嘉靖二年,定海发生了一件小事,倭国三批使者大打出手,死了二十多人,都认为他们该入京朝贡,恰好琉球使者抵达,说他们都不能代表倭王,被礼部和皇帝全部撵了回去,直接剥夺倭国三次朝贡。
这件小小的争贡事件,影响在三十年后才出现,倭国三批使者在外海,被人介绍去了六横岛,这些人开眼了,原来不需要入京就能做生意。
双屿港顿时成为倭国、大明、葡萄牙人中转,越发繁荣,养活大批海匪。
二十年后,双屿覆灭了。
谢迁故去,谢氏在浙东影响力无可比拟,双屿港靠谢氏采买丝绸与瓷器。
谢迁的孙子拿了人家预付银,却没有按时交货,原因是什么不重要,你解释清楚,但谢氏仗着自己的地位和对江浙官场的影响,侵吞了双屿大批银子。
吃相太难看了,这可不是葡萄牙人的银子,到大明做海贸的欧罗巴人,不是葡萄牙朝廷,是贵族、是好几个国家的商号、是海盗、是倭国领主。
双屿岛与浙江地方官、谢氏多次交流无果,打官司浪费时间,他们恼羞成怒,起兵到余姚,把谢氏劫了,杀了十几口。
这可捅了马蜂窝,江南士绅不明所以,群雄激愤,嘉靖皇帝下令总督朱纨惩戒,朱纨也是糊涂,他以为这事很简单,起兵四万惩戒。
六横岛太近、太富,海防官兵一登岛就失控,杀光抢光,六横岛上的葡萄牙人、教士、欧罗巴人、倭人、其他海商,全是屠戮对象,只有几艘船逃离。
大捷了,麻烦来了,江浙士绅才发现,六横岛是他们的生意渠道,为谢氏出气,竟然自断财路,后悔了,纷纷弹劾朱纨滥杀无辜,抓凶竟然出动大军。
朱纨以为服软就没事了,哪知道士绅的虚伪才刚开始,他一服软,被言官立刻追杀,雪片一样的奏折,好似不杀朱纨,朱明就失去天朝上国的体面。
嘉靖皇帝无奈,下令押解朱纨回京调查,朱纨不愿接受侮辱与审判,服毒自杀,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
朱纨这句遗言说的很清楚,明明是士绅贪婪,自我断财,朱纨却成了替死鬼,成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朱纨一死,浙江地方官再不敢管外海的事了。
海贸停了几年,士绅纷纷下海找机会,倭国的武士也顺着原来的路到六横岛。
可惜生意没有买家,倭国正在混战,士绅的伙计、倭国浪人,开始在外海厮杀争夺离岛,这一打不要紧,反而暴露了海防空虚。
嘉靖朝南倭北虏同时爆发,土默特十万骑军入京,嘉靖皇帝起复所有武勋,恢复边镇武力,文武一手大棒,一手甜枣,把土默特困在河套。
但在南边,大明朝无法发力,从山东到广东,到处是海匪,说倭寇吧,也不全是,朝鲜、琉球、交趾、吕宋、暹罗、占城、旧港都有,更多的是海商伙计。
外海的生意没有出路,劫掠成为最快的发财路子,嘉靖皇帝利用严嵩聚财,令胡宗宪出任江浙总督,总领八省海防,有严嵩和皇帝支持,胡宗宪实际上是八省总督。
八省联动,重建八支水师,陆地练精锐小规模战兵,海匪当然无法拼消耗,不停流窜,越来越虚弱,胡宗宪胜利了。
大明一直有倭患,并非嘉靖朝才有,嘉靖朝倭患能搞成这样,完全是南方士绅参与导致,胡宗宪的胜利,并非军事上胜利,一半要归咎于运气。
运气的一部分,是大明士绅明白了,养寇为重会反噬自己,纷纷放弃外海的伙计。
运气的第二部分,是倭国出了个强人,织田信长连续三次冲破包围圈,倭国极其缺兵。
运气的第三部分,就是葡萄牙人也长教训了,换了个方式重新做生意。
早在六横岛覆灭第二年,葡萄牙人就到闽粤交界的外海,妄图在南澳岛立足,闽粤地方官吸取浙江教训,不敢找麻烦,直接令水师驱逐。
双屿覆灭五年后,大明朝倭患肆虐期间,葡萄牙人又来了,这次是濠境,而且他们换了一个存在方式。
海贸利润太大,欧罗巴不想断,他们一到濠境,就给地方县令下跪,贿赂所有官吏,上到知县,下到海防军户,个个惊喜天降,而且他们不停给京城上奏折祈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