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卫时觉也在定计。
不过他自己跟自己定,别人没用。
回到辽西八天了,同样得先解决抚恤问题。
洪武七年,大明诏规定,军士阵亡,父母妻子不能自存者,官为存养。将校阵亡,其子世袭加一秩。官军卫亡,子女幼或父母老,皆给全俸,着为令。
这是朱元璋的抚恤,看看就行了,没有标准,大明官场早忘了。
成化五年兵部才有具体抚恤规定,世袭将官阵亡而子嗣幼小者,每月优给按照升一级后的俸禄发放。阵亡将士无子孙者,母女月支米五石,妻二石,其中母、妻终身优养,应袭亲属因年老不能承袭者,仍月支米三石优养。
抚恤考虑很全面,士兵阵亡,不仅升一级,国家养家眷终生。
但抚恤俸禄实发超过六品官,响亮的一个屁。
万历初期,张居正聪明劲上来了,规定:多升授少给赏。
这句话让抚恤彻底沦为泡影,执行起来就是六个字:授荫官、无俸禄。
别说普通将士,总兵阵亡都是一堆荫恩官,不给实职,没有俸禄,一张纸打发了事。
所以边军有无数百户、总旗,个个是武官,过的不如一个家丁。
不论张居正在税赋上有多大贡献,清流说他‘车裂大明战心’,肯定有点道理。
万历三大征期间,满朝无兵可调,朝廷挨了三个耳光,万历再次修订抚恤,规定不许并功领赏。
要么升一级、要么每年抚恤两石、要么按人头一次领赏50两。
三选一。
万历自认考虑周到,实则是个鸡毛,决定权又不在家眷手中。
多升授少给赏,是大环境决定的国策,说废了、也没废。
遇到大战,朝廷还是下令给阵亡将士升一级,拍拍屁股了事。
你有儿子就上,没儿子那就不好意思了。
辽民就是在这种抚恤政策下从内部瓦解了。
李成梁官田赏军培养的无敌战兵,被朝廷三十年废掉。
为了列祖列宗,辽人也抵抗了,但人心易冷,抗不住上面的冷漠。
既然战死后家眷无人管,还战什么?
卫时觉的抚恤没那么复杂,全部实发50两、荒田十亩。
但很多阵亡的士兵为复仇参军,没有家眷。
卫时觉说了,必须有受益人,妻儿父母必须有人认养,错一个抚恤,主官军法从事。
洪敷教、王覃、谭金等人,只能顺着找家眷,直系没有找旁系、旁系没有找五服、五服没有找同乡。
于是…辽西哭过之后,到处是结拜、认干亲,或者遗孀成家的现象,以免阵亡之后,上面连人都找不到。
民心士气瞬间就恢复了。
孙承宗过年要到前线,带着属官来到锦州。
城内白幡与喜字并存,乱世黯然,又能感到温暖。
与洪敷教等人在巡抚衙门聊一会,他们很忙,每个人都得去落实,还得去义州,必须在年前结束抚恤。
孙承宗没打扰,扭头到总兵衙门。
卫时觉知道孙承宗在巡视,也没注意他到哪里。
孙承宗来的时候,卫时觉正在王覃之前的位置,重新画了五份舆图,在纸上核算一些王覃都看不懂的东西。
他做的很专心,拿炭笔写简字,孙承宗看了两眼,完全没懂。
舆图被分成无数格子,马速、风向、河流长度、日耗量、携带量…
“一辞在做什么?”
卫时觉被吓了一跳,孙承宗又接着问道,“你从哪看的这些杂学?”
卫时觉揉揉眼,“孙师傅不是在宁远吗?”
孙承宗坐旁边,给他扔过来一封信,“老夫二十五就在宁远。”
卫时觉疑惑从信封抽出来,没有署名:一辞,开春回家,一门双爵,何等荣耀。
孙承宗解释道,“没有署名,因为这是大家的回信,一辞懂吗?”
卫时觉揉揉眼,直接把信扔炭盆,从旁边拿起两封信,“孙师傅,家里来信,侄儿大婚,咱们是一家人,可惜没有参加,晚辈不仅妾室有身孕,山东的妻子也有孕了,回京路过团圆一回就有了,呵呵。”
孙承宗笑着点点头,“一辞子嗣旺盛,令人羡慕,老夫能感觉出来,义锦的民心战意更强了,没必要为难自己,你打的很好,伤亡在所难免。”
卫时觉拿起另一封,“孙师傅,舅爷通过大哥告诉我,最多在辽西留三个月,否则无法避免被暗算。”
孙承宗深吸一口气,没有直接解释,换了个话题,
“一辞,不说粮草火药开支,你在前线不到三个月,军饷和抚恤直接开支27万两,他们只有你能带,别人来带,他们又不会打了。”
卫时觉咧嘴一笑,“所以晚辈又破坏了大局?留下去是与满朝为敌,君子能忍,小人无法忍?”
孙承宗犹豫片刻,凝重说道,“老夫不知道危险来自哪里,中枢不可能刺杀你,杨涟、叶向高、**星、邹元标、乔允升等,哪怕是你妾父文震孟,也害怕你遇刺,但小人讲利,不考虑大局,暗箭难防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