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跪拜起身时,鎏金铜铃的余响仍在殿内萦绕,杨滔坐回龙椅,目光却落在了阶前的管仲身上。方才议及粮草,王安石提新法增税,管仲以借粮、查贪腐应对,此刻他忽然想起一事,
指尖又按上龙椅扶手的云海纹:“丞相,方才宇文融追缴赃粮、西川借粮之策虽妥,但伐秦之战非一日可决,若战事迁延,
或刘备、朱元璋同时来犯,现有粮草恐难支撑三月以上。你身为丞相,掌天下民政,需再谋一策,在后方囤积足够的粮食,确保前线无断粮之虞。”
管仲闻言,上前一步,手中玉笏轻轻敲击金砖,发出清脆的声响。他须发在殿内微光中泛着银白,眼神却透着老谋深算:“陛下所言极是,粮草乃三军之命根,仅靠临时筹措,终究难防变数。臣有三策,可助大夏囤积粮草,以备长久之战。”
殿内众人皆屏息凝神,连一直手持算筹推演的王诩,也停下动作,抬眼看向管仲。杨滔微微前倾身体:“仲父请讲。”
“第一策,推行‘常平法’于各州。”管仲声音沉稳,字字清晰,“臣请陛下允准,命户部在关中、豫州、兖州等产粮大区,增设‘常平仓’,由王安石大人统筹调度。凡粮食丰收之年,官府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余粮,存入仓中;
若遇歉收或战事,再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售出,既稳定粮价,又能囤积大批粮食。如今关中、豫州正值丰年,臣估算,此法推行后,半年内可多存粮五十万石。”
王安石立刻出列附和,手中账册翻过两页:“丞相此策甚妙!臣已核查过各州粮库,关中现有空置粮仓二十座,豫州有十五座,足以容纳新增粮食。且以高于市价收购,百姓必乐意出售,不会引发不满,反而能安抚民心。”
“第二策,盘活西川、汉中的存粮。”管仲继续说道,目光转向站在列尾的刘巴、李严,“刘大人掌西川民政,李大人守汉中,两地去年丰收,除已调往前线的二十万石,仍有余粮三十万石。臣请陛下命二人将其中十五万石粮食,由嘉陵江水路运至关中常平仓,余下十五万石留在本地,既作防备,也可随时调往南阳、荆州前线,应对朱元璋的异动。”
刘巴身着淡紫官袍,面容温和却不失干练,当即躬身:“臣遵旨!西川现有粮船百艘,十日之内便可集结完毕,从涪城出发,沿嘉陵江入汉江,再转渭水至关中,一月内必能将粮食运抵。”李严则一身戎装,声音洪亮:“汉中粮库已清点完毕,十五万石粮食封存完好,臣会派三千兵士沿途护送,确保粮船安全。”
“第三策,约束士族私藏,鼓励捐粮。”管仲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严厉,“臣查得,关中、豫州一带士族,家中私藏粮食不下百万石,却多有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者。臣请陛下命宇文融在整顿豫州吏治时,顺带核查士族粮库,对私藏粮超过千石却拒不捐粮者,可处以‘粮税加倍’之罚;对主动捐粮五千石以上者,陛下可赐其子弟入朝为官,或减免其三年徭役——如此恩威并施,既能逼出私粮,又能避免激化矛盾。”
宇文融上前一步,躬身领命:“臣明白!臣到豫州后,会先遣人摸清士族粮藏情况,再登门劝说,若有抗拒者,便依丞相之策处置,力争追缴或劝捐粮食二十万石以上。”
杨滔听着三策,指尖轻轻敲击龙椅,脸上露出赞许之色:“仲父这三策,兼顾稳定、效率与长远,甚合朕意。常平法、调西川粮、约束士族,三管齐下,半年内至少可囤积八十万石粮食,足以支撑伐秦之战,甚至应对刘备、朱元璋的突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王安石、刘巴、宇文融三人:“此事便交由你们三人负责。王安石,你主抓常平仓建设与粮食收购;刘巴、李严,你们负责西川、汉中粮运;宇文融,你兼顾豫州吏治与士族捐粮——朕给你们半年时间,半年后,朕要看到各州常平仓满仓,前线粮道无虞。”
三人齐声领命:“臣遵旨!”
此时,户部尚书王安石忽然想起一事,躬身补充:“陛下,囤积粮食需妥善保管,若受潮霉变,便成无用之物。臣请陛下命工部尚书鲁班,遣匠人前往各州常平仓,
改造粮仓通风、防潮设施,同时制作‘粮温计’——以竹筒装炭,置于粮堆中,若炭变潮发黑,便知粮堆受潮,可及时翻晒,避免损耗。”
鲁班立刻出列,手中还握着一把精巧的木尺:“臣早有此意!臣已设计出‘通风槽’,可在粮仓地面铺设木槽,连通外界,让空气流通;‘粮温计’也可即刻制作,一月内便可送抵各州粮仓。有此二物,粮食损耗可减少三成以上。”
杨滔点头:“好!便依你们所请,鲁班你即刻安排匠人,配合王安石完善粮仓设施。”
狄仁杰忽然上前一步,沉声说道:“陛下,囤积粮食之事重大,恐有奸人暗中破坏,或通敌泄露粮库位置。臣请命刑部与聂政、王诩大人的情报组织配合,在各州粮库周边布下暗哨,严查可疑人员;同时颁布法令,凡盗窃、烧毁官粮者,一律处斩,家人流放——以重刑震慑宵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