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似血,将二十万大军的甲胄染成暗红。杨滔立马于阵前,身后战旗猎猎作响,字大旗在风中肆意翻卷。盘古手持开天巨斧,斧刃映着血色余晖,韩信身着银甲,腰间悬挂的长剑微微颤动,二人分立两侧,目光如炬,凝视着前方巍峨耸立的鲁城。
传令兵快马驰来,在杨滔面前勒住缰绳,鲁城守军紧闭城门,城头箭矢密布,防备森严!
杨滔微微皱眉,转头看向身边的军师们。王诩轻抚胡须,目光深邃:鲁城城墙高厚,强攻损耗巨大。不过,守军士气虽旺,但城中粮草储备恐有限,我们可先断其粮道,再行攻城。贾诩微微颔首,补充道:需速战速决,若周边城池援军赶到,局势将对我们不利。范蠡则目光如炬,指向鲁城西南角:此处城墙地势较低,可作为突破口。
杨滔沉思片刻,果断下令:依军师之计,明日卯时攻城!盘古元帅率十万大军主攻西南角,韩信副元帅率五万兵马佯攻东门,牵制守军主力。张辽、庞德,你们各领三千精兵,绕道截断鲁城粮道!众人领命,各自准备去了。
次日清晨,卯时的钟声刚落,杨滔大军如潮水般向鲁城涌去。盘古挥动巨斧,吼声如雷,率先冲向西南角。城头上,守军万箭齐发,如雨般射向攻城士兵。但杨滔军训练有素,盾牌手迅速组成盾墙,掩护身后士兵架起云梯。
薛刚一马当先,手持长枪,沿着云梯攀爬而上。城墙上的守军拼命推搡云梯,石块如雨点般落下。薛刚身中数石,却毫不退缩,终于登上城头,与守军展开激烈厮杀。紧接着,薛平贵、薛仁贵等将领也相继登上城墙,一时间,喊杀声震天。
与此同时,韩信在东门指挥佯攻,战鼓擂动,杀声阵阵。鲁城守将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调往东门。张辽、庞德则趁机率领精兵,成功截断了鲁城的粮道。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鲁城守军渐渐不支。第三天傍晚,杨滔见时机成熟,亲自率军发起总攻。应龙、姜松等将领奋勇争先,如猛虎般冲入城中。鲁城守将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鲁城终于被攻破,杨滔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城中。城中一片狼藉,百姓们惊恐地躲在家中。杨滔下令:严禁士兵扰民,违令者斩!随后,他又安排军医救治受伤百姓,分发粮食,安抚民心。
在鲁城休整期间,杨滔与诸将商议下一步作战计划。韩信指着地图说道:鲁城已破,周边城池必然震动。我们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杨滔点头赞同:不错,但连续作战,士兵们疲惫不堪,需先休整几日,养精蓄锐。
这几日,鲁城在杨滔的治理下,秩序逐渐恢复。百姓们对杨滔军的纪律严明深感敬佩,纷纷送来食物和酒水,犒劳将士。杨滔深知,这只是胜利的开始,更严峻的挑战还在前方。但有如此英勇善战的将领,和众志成城的士兵,
鲁城城墙上硝烟尚未散尽,残垣断壁间还残留着血腥气。远处尘烟滚滚,乐毅一袭玄色披风,骑着高头大马,身后十八万曹军浩浩荡荡。待他们抵达鲁城近郊,眼前却是城门大开,城头上飘扬的已不是鲁城守军旗帜,而是杨滔大军的“杨”字大旗。
“报!鲁城已破,杨滔大军正驻守城中!”探马疾驰回报。乐毅浓眉紧皱,手中马鞭下意识一紧。身旁曹仁,身着厚重铠甲,沉声道:“元帅,我军长途跋涉,士气未振,杨滔刚获大胜,士气正旺,不可贸然进攻。”
荀攸策马上前,折扇轻摇:“杨滔新占鲁城,根基未稳,然此刻强攻,我军损耗必大。沛国城垣坚固,粮草充足,可先退回沛国休整,再作打算。”戏志才目光如炬,补充道:“退回沛国,既能保存实力,又可观察杨滔动向,等待时机。”乐毅略作思忖,点头下令:“全军撤回沛国!”
沛国城中,曹军大营灯火通明。乐毅与诸将、军师围坐帐中,商讨应对之策。“此番鲁城失手,杨滔势力大增,”程昱神色凝重,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杨滔下一步,极有可能觊觎沛国。”曹克让站起身,双手抱胸:“怕他作甚!我等身经百战,沛国城墙高厚,粮草充足,定能守住。”
乐毅摇头道:“不可轻敌。杨滔帐下名将如云,谋士如雨,不可等闲视之。”他转而看向荀攸:“公达,你有何良策?”荀攸沉思片刻,道:“当务之急,是加固城防,囤积粮草。同时,派细作潜入鲁城,打探杨滔军情。再者,可联络周边郡县,互为犄角,一旦杨滔来犯,便可相互支援。”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此后数日,沛国城中一片忙碌。曹麒麟带领士兵加固城墙,增设防御工事;景元负责调配粮草,确保城中储备充足;曹焱、典宠等人则加紧训练士兵,提升战斗力。
另一边,乐毅派出的细作陆续传回消息。原来,杨滔在鲁城休整期间,不仅安抚百姓,还在扩充军队,训练新兵。韩信、王诩等人更是频繁商议,似乎在谋划下一步行动。乐毅得知后,眉头紧锁,对众人道:“杨滔此举,显然是要继续扩张。沛国作为鲁城周边重镇,首当其冲。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