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皇宫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阳光透过琉璃瓦,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出一片耀眼的光芒。杨滔身着明黄龙袍,头戴冕旒,神色冷峻地端坐在龙椅之上,威严的目光扫向堂下众人。
堂下,王诩一袭黑袍,眼神深邃,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让人难以捉摸其心中所想;王守仁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坚定,身姿挺拔地站立着;盘古周身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宛如从混沌初开时便已存在;萧瑀神色恭谨,身着朝服,一丝不苟;王安石则微微皱眉,似乎在思考着应对之策;狄仁杰目光敏锐,环顾四周,心中暗自思量局势;禇遂良神情凝重,双手紧握;杜预一脸沉稳,静静地等待着皇帝开口。
杨滔的声音打破了大殿内的寂静,低沉而有力:“诸位爱卿,盖聂传来急报,冀州刘备联合徐州嬴政,一同攻打青州杨坚。本以为这只是一场寻常的诸侯纷争,可没想到,他们竟一举消灭了杨坚。这局势变化实在太快,令人始料未及。”
众人听闻,不禁一阵哗然。王诩轻抚胡须,缓缓说道:“刘备素有大志,嬴政更是雄心勃勃,二人联手,实力不容小觑。如今青州已落入他们之手,势力大增啊。”
杨滔微微点头,接着说道:“更让人意外的是,高句丽的李世民,趁此混乱之际,居然拿下了乐安郡和高密城,如今与冀州刘备、徐州嬴政形成三方对峙之势。这天下,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此时,王守仁向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这三方势力相互制衡,短时间内或许不会再有大规模战事,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边境防御,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
杨滔还未及回应,又抛出一个惊人的消息:“而我更没有想到,荆州刘秀居然有如此大胆的想法,派孙权去零陵郡。还有豫州曹操,竟然把袁绍打得只能跑到寿春城防御。这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局势愈发复杂了。”
狄仁杰沉思片刻,进言道:“陛下,刘秀派孙权去零陵郡,恐怕是想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染指南方。曹操攻打袁绍,若袁绍抵挡不住,曹操便会成为北方一股极为强大的力量。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决策,应对这些变化。”
王安石也上前说道:“臣以为,我们可利用各方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之策。联合一方,打压另一方,逐步稳定局势。”
萧瑀却忧心忡忡地说:“可这联合与打压之间的度很难把握,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招来其他势力的联合攻击。”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大殿内议论纷纷。杨滔靠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心中权衡着利弊。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存亡,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皇宫大殿外,侍卫们手持长枪,整齐地站立着,守护着这看似威严稳固,实则暗流涌动的朝堂。而在大殿内,君臣们还在为应对各方势力的策略争论不休,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改变天下格局的关键。
杨滔陷入长久的沉默,大殿内的争论声渐渐低了下去,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皇帝的决断。许久,杨滔缓缓起身,冕旒晃动,发出清脆声响。“王诩,依你之见,朕若要介入这乱局,从何处着手最为合适?”
王诩抬眸,眼中闪过一抹精芒,“陛下,当务之急,可先遣使前往高句丽,与李世民修好。李世民新占乐安、高密,根基未稳,此时示好,他多半不会拒绝。待稳住高句丽,再观刘备与嬴政动向。他们虽联手灭了杨坚,但二者野心皆大,分赃不均,迟早生隙。我方可暗中挑唆,待其内乱,再相机而动。”
杨滔微微颔首,目光又转向王守仁,“阳明先生,你对王诩所言,可有补充?”
王守仁抱拳道:“王诩先生所言极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南方局势。刘秀派孙权去零陵郡,意图昭然若揭。陛下可命人在荆州边境屯兵,做出威慑之势,让刘秀有所忌惮,不敢肆意扩张。至于曹操与袁绍之战,我们不妨坐山观虎斗,暗中与袁绍联系,若曹操胜势已定,再考虑是否出手援袁,以防曹操一家独大。”
杨滔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禇遂良出列,神色忧虑,“陛下,遣使、屯兵、暗通各方,皆需大量钱财粮草。如今国库虽有储备,但长此以往,恐难支撑。”
杜预沉思片刻,上前道:“臣建议,可在国内推行新的税收政策,鼓励农商。比如,减免农税,提高商业税,但放宽商业限制,促进货物流通。如此一来,既能安抚百姓,又可增加国库收入。”
王安石眼中一亮,“此计与我所想不谋而合。除此之外,还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增强国力根基。”
众人又围绕着经济民生之事讨论一番,终于,杨滔下定决心,“就依诸位所言,即刻着手安排。王诩,遣使高句丽一事,便由你挑选合适人选;王守仁,荆州边境屯兵部署,交由你负责;杜预、王安石,新税收政策与水利开垦之事,务必尽快落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