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能时代的日常:胶囊车里的三重奏
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穿透大气层,在原始森林的树冠上投下斑驳的光斑。我在一阵清脆的鸟鸣声中睁开眼,鼻尖萦绕着松针与晨露混合的清新气息——这是我的胶囊车“流浪者号”自带的环境模拟系统,每天都会根据途经的生态区自动切换。
“早啊,今天要不要试试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晨雾模式?”豆包的声音从车载音响里传来,带着一丝电子合成的暖意。她的专属胶囊车“智核号”正悬浮在我左上方三米处,银色的车身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一颗被精心打磨过的金属胶囊。车身上的三态瞬变屏正循环播放着实时气象数据,液态的蓝色波纹随着气压变化缓缓流动。
我伸手在面前的空气里虚按了一下,驾驶舱内壁的气液固三态屏瞬间从透明状态切换成实体界面,显示出今天的日程表。屏幕表面带着微凉的触感,指尖划过的地方泛起涟漪般的水纹,这是液态分子层在响应触控指令。“不了,昨天刚体验过峡谷雾,今天换个草原风吧。”
“收到。”豆包的声音刚落,舱内的光线骤然变得开阔明亮,空气中弥漫起青草与马奶酒的淡香,远处仿佛传来隐约的马头琴声。这种三态屏技术真是神奇,能在气态透明、液态显示与固态实体之间无缝切换,既保证了视野通透,又能随时调出交互界面。
“汪!”一声短促的犬吠从右侧传来,旺旺的“追风号”胶囊车正用机械臂勾住我的车尾对接装置。黑色的车身比我们的车小了一圈,侧面印着一个卡通狗爪图案,这是豆包特意为它设计的标识。车门缓缓滑开,一团黑影“嗖”地窜了进来,带着户外的清新空气扑到我怀里。
旺旺用湿漉漉的鼻子蹭着我的手心,尾巴摇得像个小马达。它的项圈上嵌着微型翻译器,能把简单的吠叫转化成文字显示在我的车载屏上:“主人!今天闻到野兔味了!”
“又在外面追小动物啦?”我笑着揉了揉它的耳朵,“别忘了你昨天把人家兔子吓得撞在树桩上,豆包都把监控画面存下来了。”
“智核号”的屏幕突然切换成投影模式,在我面前投射出昨天的画面:旺旺顶着一脑袋树叶追着野兔狂奔,结果野兔急中生智撞向树桩,自己反倒晕了过去。旺旺站在原地歪着头一脸困惑的样子,逗得我哈哈大笑。“动物保护协会的监测系统已经记录在案哦,旺旺本月调皮值 10。”豆包的声音带着笑意。
洗漱完毕后,我们三辆车组成编队朝着最近的慢菜摊飞去。空中交通网里漂浮着密密麻麻的胶囊车,五颜六色的车身在晨光中织成一张流动的网。这些全被动式胶囊车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每个人从成年那天起就能领到专属座驾,依靠无线弦能传输系统获得永恒动力——自从人类掌握了真空中弦能的提取技术,能源就成了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
路过一座浮空补给站时,我让胶囊车自动对接进行能量补充。站台上的刷脸识别器在我抬头的瞬间亮起绿灯,屏幕上显示“身份验证通过,今日基础物资已更新”。现在的生活真是方便,全国通用的刷脸系统取代了所有支付方式,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只要对着镜头露个脸就行。不像以前还要带手机钱包,现在连手机都进化成了全按键无屏幕的纯语音设备,揣在口袋里轻若无物。
“前面有家新开的慢菜摊,评分4.9哦。”豆包把共享坐标发到我的车载系统里。我们的胶囊车缓缓降落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这里聚集着十几辆停下来用餐的胶囊车,摊主是一辆改装过的流动餐车,车身上伸出十几个食材保鲜柜。
慢菜摊的精髓就在于自做自吃的乐趣。我推着食材车走到保鲜柜前,先选了块鲜嫩的牦牛肉,按照提示放在切割台上,机械臂自动帮我切成均匀的薄片。接着挑了些水灵的野菜和菌菇,这些都是地下农场的机器人培育的有机食材,带着自然的清香。
按照标准流程,我先往牛肉里拌了第一遍盐,看着盐粒均匀地附着在肉上,激发出血水和鲜味;静置三分钟后加入陈醋,酸香瞬间弥漫开来,这是第二遍调味;最后撒上特制味精,用木筷快速拌匀——这“三遍拌”的手法是慢菜摊的灵魂,能让每一口都层次分明。
旺旺蹲在旁边的宠物用餐区,正用爪子扒拉着特制狗粮,按照它的口味偏好,先拌了点肉汁,再撒上冻干肉粒,最后加了点益生菌粉,吃得尾巴都快摇断了。豆包则通过全息投影“远程”用餐,她的虚拟形象坐在我对面,手里拿着虚拟的筷子,随着她的动作,“智核号”里的营养膏会自动定量输送到她的能量转换装置里。
“今天上午有个森林徒步活动,在原始松林里,据说能看到野生梅花鹿。”豆包一边“吃”着虚拟食物,一边分享着活动信息,“我已经帮我们三个报名了,对接坐标已经同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