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61章 素弦吟

华夏国学智慧 第61章 素弦吟

作者:allanliuqi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6 01:23:34

在终南山麓,樵夫们常常会谈论起这样一个现象:那些生长在悬崖裂隙中的松树,往往是最为笔直的。相比之下,那些生长在平地上、经过刻意修剪的园林松,虽然虬枝盘曲,但却显得有些匠气过重。

这就如同严子陵的羊裘垂钓一般。他本无意通过这种方式来标榜自己的高洁,然而却使得富春江的烟波都浸透了千年的清气。然而,西湖边林逋的梅妻鹤子,却常常被后人妆点成道德盆景,失去了孤山原本的野逸之美。

再看汴京相国寺的壁画,吴道子画观音时从不打草稿。他仅仅是用衣袖蘸墨,然后在素壁上横扫而过,然而就在他衣袂飘举之处,自然而然地便有云水流动之感。这种“守拙”的笔法,实际上暗合了《考工记》中所说的“天有时,地有气”的深意——真正的大匠懂得让材质自由呼吸。

就像龙泉窑的冰裂纹一样,它原本只是窑变过程中的一个无心之举,却最终成就了青瓷最为动人的表情。

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其轩窗巧妙地借来了北寺塔的影子,仿佛将那远处的塔影融入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中。这种造园的至高境界,恰似陶渊明采菊东篱时,南山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的那种眼界。

而那些在园中刻意堆砌的湖石假山,虽然形态各异,却显得有些生硬和造作。它们就如同官场中那些标榜清廉的碑刻一般,虽然外表庄重,但却少了一份自然与真实。这些假山或许是为了营造某种意境而存在,但却让人感觉它们只是为了迎合某种审美标准而被堆砌起来的,缺乏内在的生命力。

相比之下,米芾拜石的风流则显得更为自然和随性。米芾对石头的痴迷并非是为了追求某种功利,而是出于内心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石头独特魅力的感悟。他的拜石之举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这种风流才是真正的自然与随性。

再看那敦煌藏经洞的抄经僧,他们在油灯将尽之时,不自觉地写出的飞白,更是一种自然与随性的体现。在那一刻,他们或许并未刻意去追求某种书法风格,而是完全沉浸在抄经的过程中,心手相应,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那独特的飞白效果。这种自然与随性的创作,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

而紫禁城庑殿顶的走兽,已经沉默了数百年。它们见证了门前功德碑的兴衰更替,那些功德碑或许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表面可能已经斑驳不堪,而真正的功业却并非那些表面的功德碑所能代表的。

真正的功业就如同雷峰塔地宫的佛经一样,深埋于地下时并不求他人知晓。这些佛经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无人问津,但一旦出土,依然字字生辉,令人惊叹。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现出其真正的光芒。

古琴师说,九霄环佩最为精妙之处在于其断纹。那些时光自然皴裂而成的纹路里,蕴含着比工尺谱更为深奥的乐律。这就如同天地之间的大美,虽然无言,却能在不经意间给人带来深深的触动。

寒山拾得扫落叶的背影,看似平凡无奇,然而在那扫帚扫过之处,明月却自然而然地洒下清辉,照亮了这一片宁静的天地。这便是天地间的大美,无需言语,却能在默默中传递出无尽的韵味。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华夏国学智慧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