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幻言 仙侠 穿越 悬疑 科幻 都市 其他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荔枝免费小说 > 其他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177章 青简流芳

华夏国学智慧 第177章 青简流芳

作者:allanliuqi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6 01:23:34

在江南那座藏书楼里,有一块张謇手书的“斯文在兹”匾额,高高悬挂在那里。岁月的侵蚀使得匾额上的金漆斑驳脱落,但它依然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在那块匾额下方,一个玻璃匣子里,静静地躺着一本王阳明的《传习录》抄本。那泛黄的纸页,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那“知行合一”四个大字的墨迹,却宛如春蚕食叶一般,清晰可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这位心学宗师的智慧和思想。

遥想当年,王阳明在龙场驿的那座茅檐下悟道时,他决然地拒绝将自己的学问变成仕途的敲门砖。他深知,真正的学问不应该被功利所束缚,而应该是内心的一种追求和觉醒。

这让我想起了《围城》中的方鸿渐,他在欧洲虚度光阴,最终明白了那镀金的文凭不过是纸糊的冠冕,无法真正代表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

在文脉的传承中,最令人感动的往往是那些挣脱时文窠臼的孤光。就像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毫不留情地痛斥“策括”“墨卷”,他的声音如同金石坠地,振聋发聩。

而当王国维埋头于甲骨残片时,北大的讲堂上正喧嚣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然而,他并没有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依然坚守着自己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

陈寅恪晚年时,命运多舛,双目失明,跛足难行,然而他并未被这些困境所击倒。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那部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部着作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入考据,更是他内心深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实写照。

在陈寅恪的笔下,文字不再仅仅是考据辞章的堆砌,而是如同一股清泉,流淌着他对自由和独立的执着追求。这股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在当今时代,敦煌研究院的修复师们宛如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手持狼毫,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小心翼翼地在千年壁画上填补残缺。每一笔都蕴含着对艺术的敬畏之情,仿佛赵孟頫临《兰亭序》时那般虔诚。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和心血,让那些历经沧桑的壁画重新焕发出光彩,让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而故宫文物医院的青年专家们,则犹如技艺高超的画家,他们运用显微激光技术,如同唤醒沉睡的美人一般,将《千里江山图》中那沉睡的青绿山水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幕恰似米芾当年在苕溪畔“意足我自足”的挥毫,展现出他们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

这些穿越时空的对话,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它们印证了《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真谛,即文学艺术所承载的道德价值和影响力是巨大的。

然而,当我们看到网红书店用荧光笔圈画“必考名着”,将文学作品变成了应试的工具;当学术论文沦为职称晋升的筹码,失去了其原本的学术价值时,我们不禁要反思:文学艺术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铭记顾炎武的箴言:“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真正的学问应当是为了阐明道理、拯救世道,而不是为了功利目的而存在。

敦煌遗书里那些无名抄经生的娟秀小楷,西南联大教授们在警报声中写就的讲义手稿,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道理:真正的文章应当如同北斗星高悬于天空,不为流云所改变其色彩;君子的名声应当像幽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欣赏,也依然散发着芬芳。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华夏国学智慧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