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七年的金秋,天高云淡,帝国的新政在历经数年的深耕细作后,终于迎来了全面收获的季节。朝堂上下,边疆内外,一股革故鼎新、欣欣向荣的气象扑面而来。
紫禁城,皇极殿。泰昌七年的秋日大朝会,注定要载入史册。不仅因为其规模空前,更因为丹墀之下,首次出现了数位身着特制青色女官官服、神色庄重而坚定的身影。她们是经过严格考核,从各地女塾、义学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被授予了从八品至从六品不等的官职,主要分配至通政司(负责文书抄录、档案管理)、皇商司(负责账目核算、物资统计)以及新设立的“妇幼保健司”任职。而在勋贵班列之中,一位身着麒麟补服、气度沉静的年轻女子,尤为引人注目。
司礼太监王安展开圣旨,朗声宣读。首先便是对魏国公一爵的最终裁定:“……原魏国公徐氏,世受国恩,然前嗣公徐文爵,勾结外藩,涉嫌窃取《永乐大典》遗籍,其罪当诛,爵位早革。朕念魏武宁王(徐达)开国功勋,不忍其祀绝。查徐氏嫡系有女徐允贞,聪慧娴雅,通晓书史,明礼知义,堪承先志。着即册封徐允贞为魏国公,袭三世降等之爵,赐丹书铁券,钦此!”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女子袭爵,且是开国第一功臣的魏国公爵位,这是大明开国二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新晋魏国公徐允贞,在一片复杂的目光中,沉稳出列,叩谢天恩。她声音清越,姿态从容:“臣,徐允贞,谢陛下隆恩!必当恪尽职守,光大门楣,不负陛下信重,不负先祖威名!”她的出现与受封,以其无可辩驳的勋贵身份,为女子入仕这道原本脆弱的冰层,覆盖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反对的声音被硬生生压了回去,时代的车轮,在这一刻轰然碾过了一道巨大的障碍。
仍有几位白发苍苍的翰林和御史当即就要出列反对。
然而,皇帝朱常洛并王安紧接着宣读第二道旨意:“……朕膺天命,抚育万方,惟才是举,无论男女。今择贤能女子入仕,佐理阴阳,共襄盛治,乃顺应时势,开启民智之举。今有贤能女子王秀宁……授予……,有女王凤娇……授……,着各衙署一体知悉,不得歧视阻滞,钦此!”
两道旨意连发,其意昭然:女子袭爵与女子入仕,是皇帝革新社会、破除陈规的连环举措,不容置疑。
众受封女官上前谢恩,为首者,正是曾在秦良玉军中担任文书、以才学着称的杨氏之女杨秀宁,被破格授予通政司右参议(从六品)。
圣旨既下,议论声渐息。虽然阻力依然巨大,但这扇紧闭了数千年的门,终究被推开了一道缝隙。杨秀宁等人强抑激动,深深叩首,她们知道,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官职,更是天下无数女子的希望。
与此同时,孙传庭主持的军政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的权责进一步厘清,卫所制度名存实亡,募兵制与职业军官体系在九边及京营稳步推行。基于李自成、朱由检等人在边疆的成功经验,朝廷正式颁布《边疆特别治理条例》,赋予边疆大吏更大的财政、人事及对外交往的灵活处置权,以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局面。朝会之上,兵部尚书呈报,新式燧发枪已全面装备京营及辽东、宣大精锐,战力显着提升;而皇商司与格物院联合设立的“兵器研究院”,在毕懋康、孙元化等人主持下,已在着手研发下一代更具威力的“击发枪”与可爆炸的开花弹,并开始预研“后装线膛”的概念,真正实现了“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良性循环。
天津卫军港,旌旗招展。经过数年苦心经营,王承恩提督的大明水师已然脱胎换骨。港口内,不再只有传统的福船、广船,更增添了十余艘体型更大、结构更坚固、仿制并结合西夷与中华技艺的“泰昌级”炮舰。这些战舰普遍装备了二十门以上新式火炮,船首船尾还安装了经过格物院改良、射程更远的重型“红衣大炮”,桅杆高耸,风帆如云。
这一日,正值水师举行秋季演武。朱常洛携太子朱由楧,亲临天津观操。但见海面上,舰队变幻阵型,如臂使指;炮声隆隆,远处设定的靶船木屑横飞,很快被烈焰吞噬。尤其是一支由小型、快速的“猎隼船”组成的突击分队,凭借灵活机动,成功“突袭”了扮演敌舰的旗舰,展现了水师日益成熟的战术体系。
王承恩跪在皇帝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陛下,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我大明水师现已初步具备控扼近海、护卫商路之能!假以时日,必能驰骋远洋,扬威异域!”
朱常洛亲自扶起王承恩,勉励有加。他深知,这支水师不仅是商路的保护神,更是未来帝国走向海洋的关键。他当场下旨,加大对外贸利润的投入,继续扩充、升级水师,并批准在王承恩的建议下,于天津、登州、福州三地设立“大明海事学堂”,招募民间通晓水性、熟悉海图的青年,系统学习航海、天文、测绘、炮术乃至造船技艺,由经验丰富的老水师将领和聘请的西洋顾问共同授课,为水师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帝国的海权意识,正从王承恩的水师开始,真正落地生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