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峰教授的怒火如同被强行压下的火山,虽然暂时没有喷发,但那沉闷的轰鸣和灼热的气息依旧弥漫在整个阶梯教室,让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他坐在那里,脸色铁青,胸口微微起伏,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如刀,死死地盯着台上的林杰,仿佛要将他剥皮拆骨。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剑拔弩张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周海峰院长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显然也在思考如何破解这个僵局。支持林杰,会彻底得罪胡老这位泰斗;支持胡老,则意味着刚刚起步的质量改革可能夭折。
林杰站在台上,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几乎化为实质的压力。他知道,仅仅靠言语上的尊重和逻辑上的自洽,无法真正说服像胡老这样固执且威望极高的前辈。经验和资历是对方最坚实的堡垒,想要攻破,必须拿出更强大、更无可辩驳的武器。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平静地迎向胡守峰那充满压迫感的视线,语气依旧保持着恭敬,却多了一份不容置疑的坚定:
“胡老,您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您的手术挽救过无数患者的生命,这一点,我们所有人都无比敬重,也从未想过否定。”
他先再次肯定了对方,这是必要的姿态。然后,话锋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核心:
“但是,胡老,医学不仅仅是经验的传承,更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经验告诉我们可能怎么做,而科学和数据,则告诉我们怎么做更好,更安全,更有效。”
他微微侧身,对台下的何伟示意了一下。何伟立刻会意,操作电脑,很快,投影屏幕上切换出了一个精心制作的PPT图表。
图表标题清晰醒目:《省人民医院近三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关键指标对比分析》。
下面分列着几个清晰的柱状图和折线图:
术后住院天数对比:清晰显示,采用更精细解剖分离技术的手术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比传统技术组缩短了1.8天。
术后引流量对比:精细技术组术后24小时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组。
术后早期下地活动时间对比:精细技术组患者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平均提前了约16小时。
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虽然两组总体并发症率都很低,但精细技术组在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等轻微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依旧有统计学意义的显着降低。
每一组数据后面,都标注了样本量、统计方法和P值,显得极其专业和严谨。
林杰拿起激光笔,红色的光点落在“术后住院天数”那个缩短了1.8天的柱状图上,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会场:
“胡老,各位同事,请大家看这里。这是我们质管办联合病案室、信息科,调取近三年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经过严格筛选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数据。”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转向脸色已经有些变化的胡守峰,语气温和却带着千钧之力: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尊重经验,但更相信科学。这些客观数据表明,对于胡老您刚才认为‘微不足道’的那个解剖层面,如果处理得更精细、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患者术后的恢复速度,平均能快将近两天。”
“两天,对普通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渴望早日摆脱病痛、回归正常生活的患者来说,意味着更少的痛苦,更早的康复,更低的医疗费用,以及……更高的满意度。”
他又将激光笔移到并发症发生率的图表上:“再看这里,更精细的操作,意味着更少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反映在数据上,就是更低的并发症风险。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测,而是成千上万例手术数据统计出来的客观事实!”
他放下激光笔,环视台下鸦雀无声的众人,最后目光定格在胡守峰那张已然僵住的脸上,诚恳地说道:
“胡老,我不是在否定您的技术和经验。您开创的道路,为我们后辈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做的,是在您和无数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更详实的数据分析,让这条路走得更加平稳、更加高效、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更早、更好地到达健康的彼岸。这,难道不是我们作为医者,共同的追求吗?”
所有人都被屏幕上那客观又无比强大的数据震撼了。尤其是那些年轻医生,看向林杰的目光充满了狂热般的崇拜。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原来临床技术上的细微差异,竟然可以通过数据如此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直接关联到患者的切身利益!
经验或许会带有主观色彩,或许会因为时代局限而存在盲区,但数据,是客观的,是**裸的,它无声,却震耳欲聋!
胡守峰教授呆呆地看着屏幕上的图表,那一个个柱状图,一条条折线,仿佛带着千钧重量,狠狠地撞击在他的心头。他行医一辈子,靠的就是手底下的功夫和脑子里积累的经验,他从未如此系统、如此直观地看过自己所遵循的技术路径,在宏观数据上会呈现出怎样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