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信的风波在医院里发酵了几天,像一股挥之不去的馊味,弥漫在各个角落。林杰和苏琳那晚“高调”牵手走过主干道的情景,也被添油加醋地传播,成了佐证他们“关系匪浅”的又一“铁证”。
有人等着看林杰焦头烂额、四处辟谣的笑话,有人则冷眼旁观,看他如何应对这盆泼来的脏水。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林杰仿佛没事人一样。
他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提及匿名信,没有愤怒地找人对质,甚至面对一些意味深长的目光和窃窃私语,他也只是面色平静地点头走过,该干嘛干嘛。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质管办的工作中。那封匿名信,像一针强心剂,反而激起了他更强的斗志——最好的反击,不是无谓的辩解,而是拿出让人无话可说的业绩!
质管办那间原本冷清的办公室,因为何伟和孙萌的加入,总算有了一点人气。小王虽然态度依旧暧昧,但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怠工。
林杰埋首在堆积如山的资料和数据里,结合之前骨科检查发现的问题,以及张洪斌案件中暴露出的监管漏洞,开始着手起草一份他构思已久的方案——《省人民医院手术视频回溯点评制度(草案)》。
夜深了,质管办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林杰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电脑屏幕上已经成型的草案框架。
“林主任,还不走啊?”何伟抱着几本厚厚的《外科学》走过来,放在林杰桌上,“您要的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手术视频用于质量控制的文献,我找到了一些。”
“谢谢,放这儿吧。”林杰点点头,指了指屏幕,“草案基本框架出来了,你们看看,提提意见。”
何伟和旁边正在整理数据的孙萌都凑了过来。
草案的核心内容很明确:
定期抽检:质管办每月随机抽取各外科科室一定比例,按照初期拟定5%的三、四级手术视频存档。
匿名处理:抽中的视频由信息科进行技术处理,隐去患者个人信息和主刀医生姓名,仅保留手术过程。
专家点评:组织院内乃至院外相关领域专家包括退休老专家、技术骨干,组成匿名的点评小组,对抽检视频进行盲审点评。
集中反馈:每月或每季度召开“手术视频回溯点评会”,播放典型视频,好的、存在问题的都要播放,由专家进行公开点评,分析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结果运用:点评结果不直接与个人绩效、职称晋升挂钩,但作为科室医疗质量评估、技术培训重点的重要参考。对于发现的普遍性问题,组织专项培训和规范制定。
孙萌看完,眼睛一亮:“林主任,这个制度好!如果能推行下去,肯定能发现很多我们平时忽略的技术细节问题,对年轻医生成长也特别有帮助!”
何伟推了推眼镜,则显得有些担忧:“制度是好制度,但是……林主任,这触动太大了。外科那些主任们,尤其是像钱主任那样的‘一把刀’,哪个不是把自己的手术视频当宝贝,当‘独门秘籍’?让他们把视频拿出来公开点评,等于把他们放在火上烤啊!我估计……阻力会非常大。”
林杰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外科领域,尤其是顶尖的外科医生,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技术壁垒”和“关门做手术”的传统。手术视频涉及个人技术习惯、乃至一些“不传之秘”,公开点评,无疑是在挑战这种传统和权威。
“我知道难。”林杰关掉电脑,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但正因为难,才更要做。张洪斌为什么能肆无忌惮地用黑药?骨科为什么敢在耗材上做手脚?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管!手术室里发生了什么,外面的人很难知道。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信息壁垒,把质量控制贯穿到医疗活动的每一个核心环节!”
他拿起外套,语气坚定:“这件事,必须做。而且,要从最难啃的骨头开始。”
第二天,林杰将这份《手术视频回溯点评制度(草案)》打印出来,直接送到了周海峰院长的办公室。
周海峰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得很仔细。看完后,他放下草案,久久没有说话,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敲击着。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过了足有两分钟,周海峰才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林杰:“林杰,你想清楚了吗?这份东西一旦抛出去,引起的震动,可能比张洪斌倒台还要大。你这是要把全院外科系统的老大们,都放到显微镜下面啊!”
“院长,我知道。”林杰迎着他的目光,毫不退缩,“但长痛不如短痛。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制度,是很多制度流于形式,触及不到核心。手术过程是医疗质量最关键的体现,如果这一块都无法做到有效监管和持续改进,那所谓的质量安全,就是空中楼阁。奥索麦克斯的标记,钱卫国的那个停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提到奥索麦克斯公司和钱卫国,周海峰的眉头紧紧锁了起来。那封行贿的信封和匿名举报信,让他对骨科乃至整个外科系统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醒和紧迫的认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