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军的“三板斧”在委里和系统内搅起了不小的风浪,各种声音和压力也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他那里。
他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也明白,光靠部委的“势”和改革的“名”还不够,得拿出点真东西来服众,至少,要能说服林杰这个“拦路虎”。
他决定主动出击,提议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重点讨论医院绩效考核新方案和智慧医院建设路径问题。
时间就定在周五上午。
通知发到林杰这里,他一点没觉得意外。
他知道,这是韩志军要搭建舞台,正面阐述他的理念,也是逼自己表态。
王鑫有些紧张:“林主任,韩主任这是要跟您当面锣对面鼓啊!咱们怎么办?硬顶吗?”
“顶什么顶?”林杰摇摇头,从抽屉里拿出几份他早就准备好的材料,“开会嘛,就是要讨论。把情况说清楚,把数据摆明白,道理自然就清楚了。”
他让王鑫把医政处、规划处、信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又叫来,关起门来开了个小会。
“韩主任提出的新考核指标,理念是先进的,方向也是国家倡导的。”林杰开门见山,先定了调子,避免给人留下抵触改革的印象,“但是,任何好政策,落地是关键。我们要对下面的实际情况负责。”
他拿起一份表格,上面是全省二级以上医院近三年的CMI值分布情况。“大家看,除了省人民、医大附一这几家顶尖医院,我们省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二级医院,CMI值集中在0.8到1.0之间,数据基础薄弱,编码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现在就把CMI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权重定得过高,会出现什么情况?”
他看向医政处处长。
处长苦着脸接话:“只能逼着下面医院要么在数据上下功夫,要么就想方设法推诿病情复杂的病人,怕拉低平均值。最终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还有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林杰又翻开一页,“不同级别的医院,功能定位不同,收治的病人严重程度不同,直接用一把尺子去量,公平吗?一个县医院和一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能比吗?”
他连续几个问题,都戳在新方案脱离实际的痛点上。
接着,他又拿出智慧医院的对比分析报告。“韩主任倾向于的高投入方案,技术确实前沿。但是,”他指着成本估算一栏,“一家三甲医院全面升级,预算接近一个亿。我们省有多少家三甲医院?财政能支撑吗?而且,很多功能,比如AI全流程辅助诊断,目前技术本身就不成熟,落地应用更是困难重重,投入巨大可能换来一堆华而不实的演示功能。”
他让人调出了之前低成本方案在试点医院的运行数据,“看看这个,基于开源系统和模块化设计的方案,投入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但核心的电子病历、移动医护、合理用药预警等功能运行稳定,有效提升了效率,基层反馈很好。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追求那个看起来漂亮、实则沉重的‘样板’呢?”
林杰准备的资料非常详实,有全省性的数据,也有具体医院的案例,有成本效益分析,也有技术可行性评估。他没有否定韩志军的改革方向,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具体的困难,指出了其方案在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重阻碍和潜在风险。
周五的专题会议准时召开。
冯静云主持,林杰、韩志军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
韩志军首先发言,依旧是充满激情,引经据典,将新绩效考核方案和智慧医院建设蓝图描绘得令人向往。
他特别强调了这是落实部委精神、抢占改革制高点的必要之举。
轮到林杰发言时,他接着韩志军的话说:“韩主任的思路开阔,给我们带来了部委的最新理念和更高要求,这对推动我省医改向纵深发展非常有启发。”
他先捧了一句,然后话锋一转,“正如韩主任所说,改革要敢于突破。但突破的前提,是立足实际,稳扎稳打。我这边也准备了一些基础情况,供韩主任和各位同志参考。”
他让工作人员将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分发下去,然后对照着PPT,开始一条条地分析。
他没有说“你的方案不行”,而是说“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如果这样推行,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他没有说“我的方案更好”,而是说“从现有试点运行情况和成本效益看,这条路径可能更符合我们省当前的财力和技术基础……”
他语气平和,全程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将韩志军方案中那些过于理想化的部分,与江东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薄弱、财政有限的残酷现实一一对照。
会场里很安静,几个相关处长听着,不时点头,显然林杰说的正是他们担忧却不敢明说的。
韩志军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了,他认真看着手里的数据,眉头微微蹙起。
林杰准备的这些材料,有些情况是他下去调研时隐约感觉到但没有深究的,有些则是他站在部委角度容易忽略的细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