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把张洪斌的卡上交周海峰的消息,第二天就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没多少人知道具体细节,但“林杰从张副院长办公室出来,转头就进了周院长办公室”这个事实,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想。
早上交班的时候,林杰能明显感觉到气氛不一样。几个平时还算客气的住院总,眼神躲闪,和他交接病情时语速都快了几分,带着点刻意的疏远。护士们的态度则更微妙,有同情的,有看热闹的,也有觉得他不识时务的。
“啧,这小子,真够轴的。张院长的卡都敢往外推……”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抱上更粗的大腿了。”
“小心点吧,神仙打架,别溅咱们一身血。”
细碎的议论像蚊子叫,在走廊、护士站角落里嗡嗡作响。
林杰只当没听见,该干嘛干嘛。查房,写病历,处理病人。他心里清楚,从他走出周海峰办公室那一刻起,他就再没有回头路了。要么跟着周海峰一条道走到黑,要么……被张洪斌碾碎。
上午十点多,医务科的电话又打到了急诊科。还是找林杰。
这次打电话的是医务科另一位干事,语气比苏琳上次生硬不少:“林医生,关于王保田患者后续的一些病历补录和情况说明,需要你再过来完善一下,有些细节上次遗漏了。”
理由冠冕堂皇。
林杰放下电话,对刘斌说:“刘哥,医务科又找我。”
刘斌正在给一个病人换药,头也没抬,只“嗯”了一声。
再次走进医务科办公室,这次里面不止苏琳一个人。上次见过的那位男干事也在,还有一位是医务科的副科长,姓孙,一个四十多岁、面色严肃的女人。
苏琳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低头写着什么,仿佛没看见他进来。
孙副科长抬了抬眼皮,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林医生,坐。”
林杰坐下。
孙副科长拿起一份病历,是王保田的,但比上次厚了不少。她翻开,用手指点着几处记录:“林医生,这里,患者入院时意识状态的描述,和神经内科会诊记录有细微出入。这里,用药时间的记录,和护士执行单对不上。还有这里……”
她一连指出了七八处所谓“细节疏漏”和“记录不规范”的地方,语气严厉,措辞精准,完全是一副上级检查下级的姿态。
林杰耐着性子,逐一解释。有些确实是当时情况紧急,记录不够完善,他做了补充说明;有些则明显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抢救记录要求的是准确、及时,不是让你们搞文学创作!”孙副科长敲着桌子,“每一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你看看这里,‘血压急剧下降’,‘急剧’是多快?有没有具体数值支撑?这种模糊描述,在医疗纠纷里就是授人以柄!”
林杰沉默着。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病历质控。这是来自张洪斌一系的、精准的、符合程序的敲打。让他难受,让他疲于奔命,还让他说不出什么。
“还有,”孙副科长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排班表,“根据院里加强年轻医生轮转培训的精神,你们急诊科报上来的下个月排班需要调整。考虑到林医生你前段时间比较……辛苦,科里决定,让你多值几个夜班,静下心来,好好把基础打扎实,也顺便把这些病历问题梳理清楚。”
她把新的排班表推到林杰面前。
林杰扫了一眼。好家伙,下周他一个人排了四个夜班,其中还有两个是连轴转。这“照顾”,可真是够“贴心”的。
“孙科长,这个排班……”林杰想争取一下。
“这是科里统筹考虑决定的,也是为了你的成长。”孙副科长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年轻人,多锻炼是好事。怎么,有困难?”
林杰看着对方那副公事公办的脸,知道争辩毫无意义,反而会落人口实。
“没有困难。”他拿起排班表,“我服从安排。”
“那就好。”孙副科长脸上露出一丝冷笑,“回去好好准备吧。这些病历,尽快按要求修改完善,明天早上交过来。”
“是。”
林杰站起身,看了一眼始终低头不语的苏琳,转身离开了医务科。
回到急诊科,他把新的排班表递给刘斌。
刘斌接过来一看,眉头就皱了起来:“搞什么名堂?这么排班,铁人也熬不住啊!医务科那帮人……”
他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他拍了拍林杰的肩膀:“顶住。老赵那边,我会跟他说。”
林杰点点头:“谢谢刘哥。”
他知道,赵建明虽然脾气臭,但护短。医务科这么明目张胆地折腾他急诊科的人,赵建明知道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但这需要时间。
下午,林杰就开始感受到压力了。
先是药房那边,他去领几种急诊常备药,对方磨磨蹭蹭,一会儿说库存不足,一会儿说系统故障,硬是拖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药配齐。
接着是检验科,一个急诊病人的血常规加急单子,平时半小时出结果,这次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动静。他打电话去催,对方不冷不热地回了一句:“加急的又不是你一个,等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