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那道“严禁非公务接触”的通知发布之后,明面上的“糖衣炮弹”攻势确实消停了不少,至少,敢再明目张胆往他办公室和家里塞东西的人少了。
委里几位资深的副主任,见到林杰时,笑容里的温度明显降了几度。
以前还会客套几句“林主任年轻有为”,现在多是点点头,擦肩而过。
偶尔在食堂碰到,他端着餐盘走过去,原本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的某桌人,会默契地停下话题,埋头吃饭,或者起身离开。
林杰清楚,自己断了太多人的“财路”和“人情路”。
在很多人看来,他这不是清廉,是“不懂事”,是破坏规矩,是挡了大家的“前程”。
下午,林杰把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处处长李志斌叫到办公室。
李志斌五十出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边眼镜,是委里有名的“老机关”,在药政处待了快十年,对这里面的门道清楚得很。
“林主任,您找我?”李志斌推开门说道。
“李处长,坐。”林杰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开门见山,“我看了近三年省药品集中采购的工作总结和数据分析,也调阅了其他几个兄弟省份的经验。感觉我们省的采购流程,人为操作的弹性空间还是太大了。”
李志斌推了推眼镜回应:“林主任眼光犀利。确实,药品采购涉及环节多,医院诉求不一,企业情况复杂,完全刚性操作,有时候也很难满足临床急需和一些特殊情况。”
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问题,又强调了客观困难。
林杰没接他这个茬,直接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材料,推到李志斌面前。
“这是我初步梳理的一个思路,关于制定《江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实施细则》的构想。你看看。”
李志斌脸上的笑容微微收敛,拿起材料,快速翻阅起来。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材料里,林杰明确提出要推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模式。核心要点包括:
一、建立以省为单位的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明确采购目录,根据临床需要和专家评审,确定采购品种和预估采购量,带量向企业招标。
三、优化评审规则,价格分权重合理提高,同时严格质量评审,引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四、压缩中间环节,鼓励生产企业直接投标,减少代理层级,挤掉流通环节的“水分”。
五、合同签订、货款结算、配送管理等环节全程线上操作,留痕追溯,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
六、建立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对违规操作、不执行集采结果的行为严肃处理。
每一条,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向现有采购体系中最容易滋生**和灰色地带的环节。
李志斌放下材料,沉吟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开口:“林主任,这个构想……方向是好的,也符合国家医改的精神。但是……”
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大?带量采购,这个‘量’怎么定?医院能答应吗?价格权重提高,质量怎么保证?还有,那么多药品代理商,背后关系盘根错节,一下子断了他们的路,反弹会不会太激烈?”
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要害,也是现实中最难啃的骨头。
林杰看着他说:“问题肯定有,而且很多。但正因为问题多,水浑,才更需要立规矩,把水澄清。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
“李处长,你在药政处多年,情况比我熟。这些问题,我相信你肯定也思考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问题一个个摆到桌面上,找到解决的办法,把它变成可操作的细则。”
李志斌沉默了一下,问道:“林主任,这个细则,党组和高书记那边……”
“我已经向高书记做过初步汇报。”林杰打断他,“高书记原则上是支持的,要求我们科学论证,稳妥推进。”
李志斌眼神闪烁了一下。高卫东支持?
这在他意料之中,但也意味着,如果搞砸了,板子打下来,林杰是首当其冲,他这个具体操刀的处长也跑不了。
“林主任,既然高书记支持,那我们处里肯定坚决执行。”李志斌的表态无可挑剔,“不过,制定这么重要的细则,光靠我们处里力量可能不够,是不是需要成立一个起草小组,吸纳一些医院管理、药学、经济学方面的专家,还有……相关部门的同志参与?”
他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这么得罪人的事,不能只让药政处扛,得把更多的人拉进来,分担压力,也增加所谓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林杰点点头:“可以。起草小组由我牵头,你具体负责。专家名单你来拟定,要选真正懂行、有公信力的,不要那些只会唱赞歌的‘会议专家’。相关部门……医保局、财政厅、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都发函邀请,请他们派员参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