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策研究室胡副主任带队的调研组在云岩县待了两天,看似客观调研,实则处处透着对林杰工作的审视和质疑。
他们走访了县医院、学校,与县里干部座谈,话里话外都在暗示前线指挥部“要求过严”、“可能挫伤基层积极性”。
林杰能感觉到那张无形的网越收越紧。
胡副主任离开时,仿佛在说:年轻人,路还长,别把路走绝了。
云岩县的扫尾工作基本完成,所有患病学生均已康复出院,环境消杀彻底,疫情宣告结束。
林杰带着完整的处置报告和责任认定材料,以及一颗做好了最坏打算的心,准备返回省城。
就在动身前夕,他接到了高卫东书记亲自打来的电话。
“林杰,云岩县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你明天带队回来吧。”高卫东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但语气却异常沉稳,“省里这边,关于后续处理,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明天下午,省委有个专题会议,研究云岩县疫情处置及后续工作,你列席参加。”
“不同的声音”、“专题会议”、“列席参加”。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让林杰心头一凛。他知道,最终的摊牌时刻到了。韩志伟副省长的反击,已经摆到了省委的台面上。高卫东让他列席,既是让他直面风暴,恐怕也是存了保他的心思。
“是,高书记,我明天准时到会。”林杰沉声应道。
第二天下午,省委小会议室。椭圆形的会议桌旁,气氛凝重。
省委书记秦志明坐在主位,面色严肃。
省长周云帆、分管党群和纪委的副书记、组织部长、韩志伟副省长、高卫东,以及省纪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相关负责人均在座。
林杰作为列席人员,坐在靠墙的旁听席上。
会议先由高卫东汇报省卫健委前线指挥部关于云岩县疫情的处置情况和责任认定建议。
他汇报得客观严谨,重点突出了疫情发现的及时性、处置的科学性,以及责任认定所依据的充分事实和法规条款。
“……综上所述,”高卫东最后总结道,“我们认为,对云岩县政府及相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严肃问责,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维护党纪国法严肃性、回应社会关切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处理建议,是基于彻底调查和集体研究的结果。”
高卫东汇报完毕,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韩志伟副省长轻轻咳嗽了一声,率先开口。
他没有看林杰,而是面向秦志明书记和周云帆省长。
“志明书记,云帆省长,卫东同志的汇报很全面,卫健委前线的同志们也确实辛苦了。”韩志伟先定了调子,表示认可,这是规矩。
“不过,”他话锋一转,“在听取汇报和了解到的一些其他情况后,我个人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想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他身体微微前倾,显得语重心长:“首先,我们要充分肯定基层干部在突发事件面前的付出和努力。云岩县经济基础薄弱,干部队伍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出现这样的问题,固然有监管不到位、责任落实有差距的原因,但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基层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一味的从严追责,会不会让广大基层干部感到寒心,甚至产生‘干得多错得多’的消极情绪,影响基层队伍的稳定和战斗力?”
他开始将问题引向“保护基层干部积极性”的层面。
“其次,”韩志伟继续道,“关于追责的‘度’的把握。问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汲取教训,改进工作。对于这次事件中的相关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是不是可以更多地考虑批评教育、责令检讨等方式?直接免职,是不是处理过重?会不会给人一种‘一棍子打死’的感觉,不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也不符合我们‘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
他巧妙地将“严肃处理”偷换概念为“一棍子打死”。
“最后,也是我个人比较担心的一点,”韩志伟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高卫东,最后落在秦志明脸上,“就是在处置这类敏感事件时,我们的一些同志,尤其是年轻同志,可能由于经验不足,或者急于做出成绩,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是否存在过于激进、不够稳妥的地方?比如,在追责过程中,是否充分听取了地方党委政府的意见?是否考虑了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和社会影响?有时候,良好的初衷,如果方式不当,也可能事与愿违,甚至影响大局稳定。”
这番话,看似在探讨工作方法,实则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林杰,指责他“年轻激进”、“方式不当”、“影响稳定”。
虽然没有点名,但在座的人都心知肚明他说的是谁。
会场的气氛更加压抑。几位领导沉默不语,似乎在权衡。
林杰坐在旁听席上,手心微微出汗,但腰杆挺得笔直。
此刻没有他说话的份。
他的命运,就取决于接下来几位主要领导的表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