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到位只是第一步。
林杰没闲着,带着县医院技术科的人,连着熬了两个晚上,亲自上手调试那台老CT。
机器年份是久了点,但核心部件保养得还行,林杰调整了几个参数,做了校准,图像质量虽然比不上省医最新的机器,但比县医院原来那台“半瞎子”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第一个用上新CT的是个老慢支的老病号,以前拍片总是模模糊糊,这次图像出来,肺纹理、小结节看得清清楚楚,放射科的老医生戴着老花镜,对着屏幕研究了半天,激动得直拍大腿:“清楚了!太清楚了!这下诊断心里有底了!”
消息传开,来看病的老乡们都啧啧称奇,说县医院来了“高科技”。
那几台监护仪也被林杰分配到了急诊科和内科重症病房。
之前那个急性喉梗阻的孩子,术后就在新监护仪的严密监控下平稳度过危险期,孩子母亲见人就说林杰是“活菩萨”。
远程会诊和京城专家的培训更是成了县医院医生们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王鑫他们带来的都是实战经验,刘主任他们讲的都是最新规范,县医院的医生们像久旱的禾苗逢甘霖,拼命吸收着知识。
几个年轻医生甚至自发组织了学习小组,把每次培训的内容反复讨论、消化。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门诊医生开药比以前规范了,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明显减少;
急诊科处理危重病人更有条理,不再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
外科医生做手术,也开始学着复盘视频,讨论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虽然条件依然艰苦,但整个县医院的精神气儿不一样了。
以前是混日子等下班,现在是有盼头想干事。王保国院长脸上的愁容少了,走路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这些变化,县里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这天下午,林杰正在帮内科梳理一份慢性病管理流程,手机响了,是他父亲林建国打来的。
“小杰,你……你现在能回家一趟不?”父亲的声音有些异样,听着不像着急,倒像是……激动?
“爸,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林杰心里一紧。
“没出事,是好事!你快回来,回来就知道了!”林建国说完就挂了电话。
林杰有些莫名其妙,跟王保国打了个招呼,骑着从医院借来的旧自行车就往家赶。
他家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离医院不远。
刚拐进巷口,他就愣住了。
巷子深处,他家那个老旧的小院门口,黑压压围了一大群人!隐隐约约还有锣鼓声传来。
林杰心里咯噔一下,加快速度骑过去。离得近了,才看清情况。
只见几十个街坊邻居围在他家院门口,领头的是几个穿着朴素的老人,后面跟着男男女女,不少人手里还拿着东西。最显眼的是两个中年汉子,一人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一人挎着个皮鼓,正在那“咚咚锵、咚咚锵”地敲打着,虽然不成调子,但气势很足。
他父母被围在中间,父亲林建国搓着手,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和一丝局促;
母亲则一个劲儿地对着众人说着什么,像是在推辞,眼角却泛着光。
看到林杰回来,人群一阵骚动。
“来了来了!林专家回来了!”
锣鼓声更响了。
一个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老者被众人簇拥着走上前,林杰认得,这是巷子里的老寿星,德高望重的陈老爷子。
“小杰……不,林专家!”陈老爷子声音洪亮,一把抓住林杰的手,用力握着,“我们这些老街坊,代表家里在县医院看过病的,来谢谢你!”
他身后,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激动地说:“林专家,多亏了您!我家娃上次发烧抽风,就是您救回来的!县医院现在不一样了,设备新了,医生也厉害了!”
“是啊!我老娘的老胃病,以前去市里都看不好,这次在咱们县医院,用了新法子,好多了!”一个黑脸汉子大声附和。
“还有那远程看病,听说能请省里大专家看,这可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真挚的感激。
这时,陈老爷子从身后一个中年人手里接过一个用红布盖着的东西,郑重地双手捧到林杰面前。
“林专家,我们没啥好东西,大家凑份子做了这面锦旗,你一定要收下!”
红布揭开,一面鲜红的锦旗展现在眼前,上面两行金黄的大字:
“医术精湛泽被乡里,情系桑梓恩重如山”
落款是“清溪县乡亲敬赠”。
看着这面凝聚着父老乡亲最深重情谊的锦旗,听着耳边真挚朴实的话语,感受着一双双粗糙温暖的手掌拍在自己肩头,林杰的眼眶瞬间有些发热。
他经历过手术台上的生死时速,面对过官场上的明枪暗箭,却在这一刻,被这最质朴的乡情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双手微微颤抖地接过那面沉甸甸的锦旗,喉咙有些发紧,深吸了一口气,才稳住声音:“陈爷爷,各位叔叔伯伯,婶子大娘,兄弟姐妹们!大家太客气了!我是清溪人,吃点家乡米,喝点家乡水长大的,为家乡做点事,是应该的!这锦旗,我收了,但这功劳,是县医院所有医护人员的,是大家信任的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