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琳在清源的遭遇,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林杰心里。
每当夜深人静,他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苏琳强颜欢笑的脸,听到她压抑的哭泣声。
那股混杂着心疼、愤怒和无力感的情绪,几乎要将他吞噬。
但他知道,沉溺于情绪毫无用处。
他将这股几乎要灼伤五脏六腑的怒火,强行压制成源源不断的动力,全部倾注到了眼前的工作中。
专家组的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攻坚阶段。
技术规范需要最终定稿,其中几个长期存在争议的“硬骨头”必须啃下来。
这些难点,往往涉及不同技术流派的理念冲突、新旧技术的更替利弊,或者直接牵动某些特定器械、耗材的利益格局。
第一个难点,是关于“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定位和推广策略。
以孙建明教授为代表的部分资深专家认为,机器人手术设备昂贵,学习曲线长,短期内难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普及,在规范中不应过分强调,以免误导资源分配。
而以华西医院刘主任为代表的一些中青年专家则主张,机器人代表了微创心脏外科的未来方向,规范必须具有前瞻性,应明确其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引导有条件医院逐步开展。
双方各执一词,讨论多次陷入僵局。
林杰没有急于表态。他花了两个通宵,系统梳理了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心脏手术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医院的实际情况,重新起草了关于机器人手术的章节。
在又一次争论不休的会议上,林杰将自己的方案投到了大屏幕上。
“各位老师,关于机器人手术的定位,我认为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林杰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数据力量,“我们不把它简单归类为‘推荐’或‘不推荐’,而是进行分层管理。”
屏幕上出现一个清晰的金字塔形结构图。
“金字塔的基座,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传统胸腔镜技术,这是基础,适用于绝大多数医院和病变。”林杰指着图表最下层,“中间层,是机器人辅助手术,我们明确其技术特点——比如更佳的视野、更灵活的操作、可能减少术者疲劳等,同时也明确指出其局限性——成本高、学习曲线陡峭。建议将其定位为‘选择性技术’,在有条件、有需求的医疗中心开展,并严格遵循培训和质量控制要求。”
他切换幻灯片,展示了详实的培训路径和质控节点设计。
“而金字塔的顶端,”林杰指向图表最高处,“我们留给了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前沿的微创技术。这样的结构,既保证了规范的实用性和可及性,也为其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他接着展示了支持这一分层结构的核心数据:对比了传统胸腔镜与机器人手术在特定复杂病例如二次手术、肥胖患者中的优劣;分析了不同地区引进机器人系统的成本和效益;甚至引用了国际指南对不同技术等级的划分方式。
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考虑周全。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先前争论的双方,看着屏幕上那个清晰的金字塔结构和支撑它的海量数据,都陷入了沉思。
孙教授扶了扶眼镜,第一次没有立刻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缓缓说道:“分层管理……这个思路,倒是有点意思。避免了非此即彼的争论。”
刘主任也点了点头:“嗯,既承认了机器人的价值,又没有脱离实际。特别是这个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得很细致,有可操作性。”
最大的争议点,竟然在林杰这套“不走寻常路”的方案下,出现了达成共识的曙光。
梁启华院士看着林杰,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他知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林杰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
“我看林杰这个方案很好!”梁院士一锤定音,“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就按这个思路,完善具体细节!”
第二个难点,是关于“微创二尖瓣成形术”中一种高难度技术——“人工腱索植入”的标准化流程。这种技术效果确切,但对术者技术要求极高,步骤繁琐,不同中心做法差异很大,亟需统一规范。
负责这部分初稿的专家,是来自东北的李教授。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一套方法,但其他中心的专家试用后,反馈操作复杂,重复性不佳。
讨论会上,李教授面红耳赤地坚持自己的方法是最可靠的。
林杰没有直接反驳。他提前搜集了国内外主流心脏中心关于人工腱索植入的各种术式视频和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当争论再起时,他再次走到台前。
“李教授的方法非常精湛,体现了老一辈专家扎实的手术功底。”林杰先肯定了对方,然后话锋一转,“不过,我们制定规范的目的是推广,让更多人掌握。或许我们可以尝试提炼一个更简化、更易于学习和推广的核心流程?”
他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对比视频,将几种主流术式的关键步骤并列展示,并配以详细的解说和数据标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