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深沉,清徽工坊核心区域的灯火大多已熄灭,唯有一扇窗户后,依旧跳动着昏黄而执拗的光晕。那是周瑾的书房,如今也兼作他“研发小组”的实验室和档案室。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药香、蜡油味和新墨的气息。周瑾伏在案前,就着那盏亮度有限的油灯,正对着一叠散乱的草纸和那本日渐厚重的《技术日志》凝神工作。与王婆子那本记录人事功过的“功过簿”不同,他的日志里,充斥着数字、符号、简图和严谨的描述。
今日,他工作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更系统的“技术档案”。
桌上摊开的,是研发小组近日测试香膏凝固速度的原始记录。阿吉和木根虽然勤恳,但记录方式各异,有的写在碎布上,有的刻在木片上,数据零散,对比起来极为不便。周瑾需要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誊抄、整理、归纳到统一格式的档案页上。
他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表格,顶端标注测试项目“香膏凝固速度优化”,下列分栏:“配方编号”、“蜂蜡比例(%)”、“柔肤精油添加量(滴)、”、“初始状态记录”、“室温(预估)”、“完全凝固耗时(刻)”、“成品硬度描述”、“成品色泽描述”、“备注(如表面纹理等)”。
他拿起阿吉那块记录着“样本三”的破布头,上面用炭笔画了三个圈,旁边写着“快,有纹”。周瑾蹙眉,仔细回忆了一下当时观察的情形,在对应的档案页上工整写下:“配方编号:003;蜂蜡比例:8%;柔肤精油:0;初始状态:流动性尚可;室温:微凉;完全凝固耗时:约两刻;成品硬度:偏硬;成品色泽:乳白;备注:表面出现细微龟裂状纹理。”
接着,他又拿起木根那块刻着“样本五”的木片,上面刻了五道杠,旁边是个“慢”字。他对应着写下:“配方编号:005;蜂蜡比例:5%;柔肤精油:0;初始状态:流动性较好;室温:微凉;完全凝固耗时:约三刻半;成品硬度:软润;成品色泽:乳白偏透;备注:无裂纹,膏体细腻。”
这个过程繁琐而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但周瑾乐在其中。当他将七八个测试样本的数据全部规整到表格中后,效果立竿见影。不同配方的优劣,凝固时间与硬度、外观的关联,一目了然。
“果然,”他指尖点着档案页,喃喃自语,“蜂蜡比例越高,凝固越快,但过量则硬且易裂。比例过低,则凝固慢,质地过软。若要兼顾速度与质感,需在六到七分之间寻找平衡,或……借助添加物微调。”他的目光落在了“柔肤精油”那一栏,目前还都是零。明日,可以开始测试添加微量精油的影响了。
这种将混沌变为有序,从杂乱数据中提炼出规律的过程,带给他的满足感,丝毫不亚于完成一件精巧的器物。
除了研发测试,他还开始为工坊现有的核心技术建立档案。比如“玉容露”的蒸馏工艺,他详细记录了所用鲜花种类、采摘时间、预处理方法、蒸馏火力控制曲线、冷凝收集要点、以及不同批次产品的得率与香气特点。甚至将水力传动系统的主要齿轮尺寸、材质、磨损周期也进行了登记。
他知道,这些档案,将是工坊未来技术传承、优化和应对突发问题的宝贵财富。
翌日清晨,生产区。
周瑾带着他初步整理好的香膏凝固测试档案,找到了灌装组的张寡妇,想了解一下标准化定量勺投入使用后的具体反馈。
张寡妇一见到他,就满脸是笑:“周总监,您那勺子可太管用了!姐妹们现在上手快多了,又快又好,昨天咱们组比平时多做了两成的活儿!就是……”她顿了顿,压低声音,“就是有个小问题,那勺子用久了,手柄处有点磨手,有几个姐妹手都磨红了。”
周瑾记下这个问题,准备反馈给工具组改进手柄设计。
这时,旁边一个正在用新勺子灌装的中年女工,犹豫了一下,怯生生地开口:“周……周总监,俺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周瑾温和地看向她:“但说无妨。”
那女工叫孙大娘,平日里沉默寡言,干活却极其细致。她拿起一个空罐子和定量勺,比划着说:“俺看咱们现在是一勺一罐,倒进去再刮平。俺想着,要是能把这勺子的底儿,做成跟咱这罐子底儿差不多那么一点点弧的,倒进去的时候,是不是就能更贴服,刮的时候也能省点劲儿,还能再快一点点?”她边说边用手在空中划了个微小的弧度,眼神里带着忐忑,生怕自己这异想天开被嘲笑。
周瑾闻言,却没有丝毫轻视。他接过勺子和罐子,仔细比量了一下,脑中迅速思考着流体和接触面的问题。罐底确实有微弧,如果勺子底部也做出对应的微小弧度,理论上可以减少香膏倒入时的飞溅和与罐壁的附着,或许真能提升一点点效率和减少损耗。
“孙大娘,你这个想法很好!”周瑾眼中露出赞赏的光芒,“非常细致的观察。我会将你的建议记录下来,交由工具组评估,看看是否可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