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门铃声响起时,高羽合上笔帽,长长舒了口气。考场里的学生们瞬间躁动起来,收拾文具的窸窣声、讨论考题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满是暑假将至的轻松。高羽背着书包走出教学楼,阳光晃得他眯起眼睛——再过几个小时,他就要踏上回秀河村的火车了。
傍晚的火车站人潮涌动,高羽提着一个半人高的行李箱,里面装着给刘芳和赵贵龙带的西津特产,还有几本想在暑假看的书。火车缓缓开动时,他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城市夜景,心里满是期待——他想秀河村的玉米地了,想村头的老槐树了,更想刘芳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火车抵达县城,高羽转乘乡村巴士,终于在十一点半的时候,站在了秀河村的村口。熟悉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玉米地绿油油一片,风一吹,叶子“沙沙”作响,像在欢迎他回家。他没有走大路,而是抄了大场那边的小路——去年秋天,他就是在这条小路旁的玉米地里,撞见了在风中解手的刘芳。想起当时的场景,高羽的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笑。
“看最美的烟火,在城市中漂泊,我的心为爱颤抖……”
一阵熟悉的歌声突然从身后传来,高羽猛地回头,只见刘芳提着一个竹篮子,正站在不远处的田埂上。她穿了件浅蓝色的碎花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纤细的锁骨,下身是一条黑色的七分裤,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白皙的小腿。看到高羽,刘芳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颊泛起红晕,提着篮子快步走了过来:“大学生,你可算回来了!”
“刘婶子。”高羽迎上去,目光落在她的竹篮子里——里面装着鲜嫩的豆角,还有一个圆滚滚的西葫芦,沾着晶莹的露水,显然是刚从菜园里摘的。
“这豆角刚摘的,嫩得很。”刘芳笑着说,“中午我炒了它,你到我家吃饭吧,正好尝尝我的手艺。”
“好啊,我正愁中午没地方吃饭呢。”高羽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刘芳的厨艺好,去年冬天在她家吃的那顿红烧肉,至今还让他回味无穷。
两人并肩沿着小路往村里走,路过的村民看到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
“高羽回来了?这箱子里装的什么好东西啊?”村口的王大爷坐在自家门槛上,抽着旱烟,笑着问道。
“没什么好东西,就是些换洗衣物和书。”高羽笑着回答。
“你可真有出息!咱秀河村第一个考上西津大学的,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王大爷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像是在说自己的孙子。
“我家孩子要是能像高羽一样,我做梦都能笑醒!”旁边的李婶也凑过来,眼神里满是羡慕,“能去那么大的城市上学,见大世面,比在村里刨土强多了。”
高羽一一应着,心里暖暖的。秀河村的人就是这样,朴实又热情,不管走多远,回来的时候,总能感受到这份真诚的暖意。
到了高羽家的院子门口,刘芳停下脚步:“你先收拾收拾,我回去做饭,好了我喊你。”
“好,麻烦你了刘婶子。”高羽点点头,推开了院子的大门。
院子里的杂草长了半人高,去年秋天晒的玉米杆还堆在墙角,落满了灰尘。高羽打开房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因为长时间没人住,房间里积了厚厚的一层土,沙发的颜色都看不清了,爷爷高大山的遗像摆在客厅的桌子上,蒙着一层灰。
高羽放下行李箱,拿起墙角的扫帚,开始打扫卫生。他先把桌子上的灰尘擦干净,小心翼翼地拿起爷爷的遗像,用软布轻轻擦拭着——照片上的爷爷穿着军装,眼神坚毅,嘴角带着微笑。高羽的心里一阵酸涩,想起小时候爷爷牵着他的手,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讲故事的场景,眼眶不由得红了。
“高羽,吃饭了!”
院子里传来刘芳的声音,高羽赶紧把遗像放回原位,应了一声:“马上就来!”
他刚走到院子里,就看到刘芳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个碗,里面装着刚炒好的豆角。看到高羽,刘芳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眉头微微皱起:“怎么满头大汗的?房子还没收拾好?”
“快了,就是土有点多。”高羽擦了擦额头的汗。
“我来帮你吧。”刘芳走进院子,放下碗,拿起墙角的抹布,“两个人收拾快,早点收拾完早点吃饭,你坐了一晚上火车,肯定累了。”
高羽没有推辞,和刘芳一起打扫起来。刘芳看起来柔弱,干起活来却很利索——她擦桌子的动作又快又干净,扫地的时候连墙角的灰尘都不放过,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却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高羽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暖暖的——在秀河村,刘芳就像他的亲人一样,总是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半个多小时后,房间终于收拾干净了。高羽看着焕然一新的客厅,又看了看刘芳,笑着说:“刘婶子,谢谢你,没有你,我还不知道要收拾到什么时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