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空调如期运到学校项目现场。李朴安排好工人卸货、安装,转头对张田说:“这边有工人盯着,咱俩去石头城逛逛?”
张田眼睛一亮:“早该去了!听说那是世界文化遗产,全是老石头房子,比达市有意思多了。”
两人跟阿里打了招呼,沿着海边小路往石头城走。桑岛的清晨,海风带着凉意,吹散了燥热,路边的三角梅开得热烈,花瓣落在石板路上,像铺了层粉色的碎锦。
没走多久,眼前的景象骤然变了。
低矮的石墙连绵起伏,墙面被海风侵蚀得布满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路口立着块石碑,刻着 “桑给巴尔石头城”,字迹斑驳,却透着厚重的历史感。这就是石头城,始建于 19 世纪,曾是东非的贸易重镇,如今成了游人必来的打卡地。
走进城门,像闯进了迷宫。
窄窄的巷子曲曲折折,最宽的地方只能容两人并排走,最窄的地方,伸手就能摸到两边的墙。巷子两旁的房子全是石头砌的,屋顶铺着红色的瓦片,屋檐下挂着五颜六色的布帘,风吹过,布帘 “哗啦” 作响,像在诉说着故事。
“这地方,导航都没用吧?” 张田看着纵横交错的巷子,笑着说。
李朴点点头,刚要说话,就见一个穿着花衬衫的小男孩从巷子里跑出来,差点撞在他身上。小男孩笑着说了句 “对不起”,又一溜烟跑远了,留下一串清脆的笑声。
巷子深处,传来阵阵音乐声。两人顺着声音走去,只见一群黑人坐在石凳上,有的弹着乌克丽丽,有的打着鼓,嘴里唱着当地的歌谣,节奏欢快,路过的人忍不住跟着点头晃脚。
“来点果汁?” 旁边一个老太太推着小推车,车上摆着几个玻璃罐,里面装着红色、黄色的果汁,“芒果汁、菠萝汁,都是现榨的,甜得很!”
李朴买了两杯,递给张田一杯:“尝尝,比国内的果汁浓多了。”
果汁带着浓郁的果香,喝一口,甜丝丝的,还带着点冰碴,瞬间驱散了走路的疲惫。老太太看着他们,笑着说:“中国人吧?经常有中国人来这儿玩,都喜欢喝我的果汁。”
两人一边喝着果汁,一边继续往前走。
巷子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中央有棵巨大的猴面包树,树干粗得要好几个人才能抱住,树枝向四周伸展,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树下,几个当地人摆着小摊,卖着木雕、贝壳饰品,还有用椰子壳做的小摆件。
“这猴面包树,得有上百年了吧?” 张田仰着头,感叹道。
“最少两百年了。” 一个摆摊的老头接过话茬,手里拿着一把木雕小刀,正在雕刻一个小狮子,“石头城建起来的时候,这棵树就有了,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李朴蹲下来,看着老头雕刻。小刀在木头上游走,不一会儿,小狮子的轮廓就出来了,眼睛圆溜溜的,透着股机灵劲儿。“多少钱一个?” 他问。
“5000 先令,便宜卖你!” 老头笑着说,“中国人喜欢狮子,镇宅!”
李朴买了一个,放在手里把玩,心里觉得很有意思。这小小的木雕,虽然不贵,却带着石头城的烟火气。
从广场出来,两人走进一条挂满油画的巷子。墙上、木板上,全是当地画家的作品,有的画着石头城的巷子,有的画着海边的渔船,还有的画着马赛人放牧的场景,色彩鲜艳,充满了非洲的热情。
“这画不错,挂在咱们办公室正好。” 张田指着一幅画着海边日落的油画,对李朴说。
画家是个年轻的黑人小伙,闻言笑着说:“喜欢就买,给你们便宜点!这画是我去年画的,那天的日落特别美,我画了整整一下午。”
两人挑了两幅画,卷起来扛在肩上,继续往前走。
不知不觉,走到了海边的老码头。
码头也是石头砌的,栏杆上布满了青苔,远处停着几艘老旧的木船,渔民们正忙着修补渔网。海面上,几只海鸥盘旋着,时不时俯冲下来,叼起一条小鱼。
“以前,这里可是热闹得很。” 一个戴着草帽的渔民坐在码头边,看着大海,“阿拉伯人来这儿做买卖,印度人来这儿开店,中国人也来这儿做生意,船上装着丝绸、茶叶、瓷器,卸下来的是象牙、香料、宝石。”
李朴看着平静的海面,想象着当年这里商船云集、人声鼎沸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石头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因为它的石头房子,更因为它承载着东非的贸易历史,见证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中午,两人在码头附近找了家海鲜餐馆。餐馆是石头砌的,面朝大海,坐在窗边,就能看到远处的渔船和飞翔的海鸥。
“来份龙虾,再来份螃蟹!” 张田拿着菜单,毫不犹豫地说,“在桑岛,不吃海鲜等于白来!”
老板笑着应下,不一会儿,就端上了两大盘海鲜。龙虾红彤彤的,肉质饱满,蘸着当地的辣椒酱,鲜中带辣,格外爽口;螃蟹个头不大,蟹黄却很饱满,吃一口,鲜得让人眯起眼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