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检测区内,陈三七平静地站在中央平台,周身连接着数十条传感线路。张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在紧张地进行各项检测准备,这是人类首次对“筑基期”生命体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估。
“心率每分钟32次,血压85/55mmHg,血氧饱和度100%,体温35.5摄氏度...”研究员报出基础生理数据,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所有指标都远低于正常值,但生命体征却异常活跃。”
张院士眼中闪烁着科学探索的光芒:“继续测试,记录所有非常规数据。”
肌肉密度测试显示,陈三七的肌纤维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密度达到普通人的十倍左右,同时保持了优异的柔韧性和爆发力。骨骼扫描结果更加惊人——骨骼中似乎融合了某种未知物质,强度远超特种合金。这些变化发生在人类身体上,密度,能量都增加了,按照守恒定律,质量应该也会相对应的增加,但通过检测,体重仅增加了15%。
“这完全颠覆了材料学的认知。”材料学家喃喃自语。
神经反应测试中,高速摄像机捕捉到陈零点三七以毫秒级的反应速度接住随机发射的微型投射物,甚至能预判发射轨迹。
“神经传导速度是普通人的三十倍!大脑信息处理模式也完全不同...”神经学家激动地记录着。
最让研究人员困惑的是能量检测。所有试图直接测量陈三七体内能量的仪器都遇到了困难。
“他周围有一个强度极高的生物能量场,性质与我们已知的任何能量形式都不同。”能量物理专家皱眉道,“仪器检测到某种未知能量特征,既不是电磁波,也不是已知粒子...”
陈三七适时解释:“这就是‘内气’的高阶形态,在古代典籍中称为‘先天真气’。我建议称之为‘生物灵能’。”
他小心翼翼地释放出一丝真元,让其流入特制的能量检测装置。仪器立即发出警报,屏幕上显示的能量密度迅速攀升。
“能量密度超出测量范围!至少是常规生物电的百万倍以上!”研究员惊呼道。
陈三七迅速收回真元:“这种能量的稳定性很高,需要特定条件才能激发。”
接下来的测试中,陈三七展示了真元的多种应用:形成防护屏障、加速伤口愈合、影响物体运动轨迹。每一次演示都让研究人员震撼不已。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些现象。”张院士对团队说,“这完全超出了现有科学体系的认知范围。”
经过一整天测试,研究团队初步建立了“筑基期生命体”的科学模型:
1. 生理机能全面优化,新陈代谢可自主调节;
2. 拥有高密度“生物灵能”能量体系;
3. 神经认知能力大幅提升;
4. 具备某种形式的“场感知”能力;
5. 细胞活性显着增强,可能大幅延长寿命。
所有数据被立即加密,列为国家最高机密。
这些数据都还是陈三七刻意压制了液态真元绝大部分能量的前提下检测出来的。不然,没有一项能用现有设备检测得出来。
测试结束后,陈三七特意叮嘱:“我的情况特殊,是在极端条件下偶然达成的。普通人需要漫长而谨慎的过程才能接近这种状态。”
傍晚时分,陈三七终于能请假回家了。坐在专车上,他望着窗外景色,感受着筑基后全新的世界感知。大地脉搏、能量流动、每个人独特的能量特征...这一切都清晰可辨。
到达家门口时,夜幕已经降临。陈三七深吸一口气,确认自己已经完全收敛气息,看起来就像个普通中年人——除了刚长出的短发让他看起来略显特别。
门铃响起,开门的是女儿陈子衿。她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惊喜地叫道:“爸!您回来了!”
陈三七笑着拥抱女儿,注意到她眉宇间既有知识分子的睿智,也带着科研工作者的疲惫。作为国内年轻的物理学家,女儿显然继承了他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外公!”两个小家伙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是子衿的孩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
陈三七蹲下身,一手一个抱起他们,暗中用一丝微不可察的真元为两个外孙梳理身体。孩子们只觉得外公怀里特别舒服,咯咯笑个不停。
“爸,您的头发...”子衿好奇地看着父亲的新造型。
陈三七尴尬地摸摸脑袋:“实验出了点小意外,暂时就这样了。不过很快就会长回来的。”
这时,妻子唐小平从厨房走出来,围裙上还沾着面粉。看到丈夫的瞬间,她的眼神微微颤动——那是相濡以沫几十年夫妻才有的直觉感知。
唐小平今年五十有余,岁月在她眼角刻下了细纹,青丝间也已夹杂银发。常年的家务劳累让她的背部微微前倾,但双眼依然明亮有神,保持着知识女性特有的气质。
她静静地站在那儿,端详着丈夫,眉头微微蹙起:“三七,你...”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好像哪里不一样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