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炼体”概念的明晰
六月的城市已经初显盛夏的燥热。凌晨四点,陈三七准时醒来,看着身边还在熟睡的妻子,轻轻在她额头吻了一下,悄声下床,来到西屋开始每日的修炼。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静坐调息,他再次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丝气感在体内流转。这一次,他甚至能够引导它沿着任督二脉完成一个小周天循环。气感所过之处,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舒畅感,仿佛干涸的土地得到甘霖滋润。
然而,就在他试图将这股气感存留于丹田时,熟悉的情况再次发生——那股凝聚的能量开始迅速消散,如同沙漏中的细沙,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阻止其流失。
“还是不行...”陈三七缓缓睁开眼,脸上写满了 失望。
这已经是第无数次失败了。数月的修炼让他能够越来越熟练地感应和引导气感,但始终无法解决存储的问题。就像是用一个漏水的容器装水,无论注入多少,最终都会流失殆尽。
冷静下来后,陈三七开始系统分析这个问题。他拿出修炼日志,仔细回顾每一次失败的经历,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很快,他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现象:气感消散的速度与他的身体状态密切相关。当他精力充沛时,气感能够存留得更久一些;而当他疲惫或 生病时,气感几乎瞬间就会消散。
这个发现让他想起了《炼气心法》中的一句话:“形不足者,气不留。”意思是身体不足够强健的人,无法留存留气。
“所以问题出在我的身体基础上?”陈三七若有所思。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进行了一系列自测实验。首先测试了在不同身体状态下的气感存留时间:
充分休息后:气感可存留约15分钟
轻度疲劳时:存留时间缩短至8分钟
过度劳累后:几乎无法存留,瞬间消散
接下来,他测试了不同饮食条件下的修炼效果。发现高蛋白饮食后,气感明显更加充沛;而营养不良时,连感应气感都变得困难。
最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于一次意外发现:那日他在工地不小心划伤手指,修炼时明显感觉到气感在伤口处特别容易流失,仿佛那里有一个“漏洞”。
所有这些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他现在的身体就像一个千疮百孔的容器,根本无法有效存留灵气。
“必须从根本上强化身体!”陈三七下定决心。
这个认知让他重新审视《炼气心法》中关于“炼体”的部分。以往他都是匆匆带过,专注于“炼气”的法门。现在仔细研读,才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炼形如铸剑,百炼成钢。”
“经脉如河道,需常疏浚。”
“骨如金石,肉如沃土,血如江河...”
这些古老的比喻,在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来,竟然有着惊人的合理性。
陈三七开始制定系统的炼体计划。作为一名项目经理,他习惯于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现在,他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个需要升级改造的“工程项目”。
首先,他画出了一个人体系统模型,标注出需要重点强化的部分:
1. 结构系统:骨骼、肌肉、关节——需要增强强度和韧性
2. 能量系统:消化、循环、呼吸——需要提高效率
3. 控制系统:神经、内分泌——需要提升协调性
4. 防御系统:免疫、修复——需要加强能力
针对每个系统,他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制定了具体的强化方案:
对于结构系统,他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从最初的基础拉伸,到核心肌群强化,再到全身协调性训练。他特意避开了高强度的健身房式训练,而是选择了更符合中医理念的“导引术”——一种类似瑜伽和气功的柔和训练法。
对于能量系统,他优化了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保证必需脂肪酸,选择低糖值的碳水化合物。同时结合中医食疗理论,根据不同体质状态调整食材搭配。
对于控制系统,他通过冥想和呼吸训练来提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这是最难的部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持。
对于防御系统,他通过药浴、艾灸等中医外治法来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能力。
计划制定容易,执行却异常艰难。
第一天的体能训练就让陈三七吃尽了苦头。简单的几个拉伸动作,就让他浑身酸痛;所谓“柔和”的导引术,做起来却需要极强的核心力量和平衡能力。
更困难的是饮食控制。作为经常需要应酬的项目经理,他不得不推掉很多饭局,自己准备健康餐食。这引起了同事和客户的不少疑惑。
“陈总最近在健身?看起来气色不错啊。”有人好奇地问。
“是啊,年纪大了,得注意身体,不然再过几年,那就是天天保温杯里泡枸杞了。”陈三七总是这样笑着搪塞过去。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时间管理。原本就紧张的工作日程,现在又要挤出时间进行训练、准备特殊饮食、坚持修炼...他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