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具体差在哪,她也说不清。
只是隐约觉得现在不是合适的时机。
至于为什么不合适,她自己也没想明白。
目前她只想在娱乐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他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孙祺开车不快,但夜晚路况不错,不到三十分钟就到了杨密家楼下。
杨密还有些意犹未尽,但还是解开安全带下了车。
孙祺坐在车里隔着车窗叮嘱:“把大衣穿上,别着凉了。
就不送你上去了,到家发个短信。”
“知道了,退下吧。”杨密潇洒地挥挥手,转身走进小区。
杨密的父亲是警察出身,这一带都是家属院,治安很好,孙祺也就没送她进去。
他在路边等了一会儿,收到短信后才驾车离开。
随着《那些年》上映第十天,今年贺岁档的重头戏——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正式上映。
这部片子孙祺前世看过。
说实话,画面确实精美。
金光闪闪的服饰,漫山遍野的菊花,浓墨重彩的视觉风格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
上千名少女穿着唐装走在花海宫城中的场景,美得让人惊叹。
影片还汇集了周润发、巩俐、刘烨、周杰伦等众多明星,演技与人气兼具,阵容堪称豪华。
但老问题依旧存在:剧情薄弱。
各种情节安排不仅俗套,还让人莫名其妙,全程充满疑问。
皇帝为何要杀害皇后?
皇后为何与大皇子私通?
二皇子就这样轻易被杀?
类似的问题数不胜数。
不过在孙祺看来,只看视觉效果也值得。
尽管有诸多不足,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当下难得的华语大片。
首映当天,《那些年》便斩获1500万元票房,严重压缩了同期影片的排片空间,自身排片率被中影压至20%,《云水谣》更是低至个位数。
虽然《那些年》口碑与成绩都不错,但在这样的时代,面对张国师这样的导演,任何电影都只能让步。
孙祺对此也无能为力。
影片上映首日,口碑出人意料地不错,不知是否是新画面公司有意引导所致。
孙祺看完后颇为佩服——影评纷纷称赞该片体现了第五代导演的艺术追求,服装道具精美还原历史氛围,剧情冲突明显,深入探讨人性与伦理的冲突。
更被称作展现新时代反抗精神的作品,蕴含对父权制度的批判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些评价有问题吗?孙祺反复回味剧情,觉得确实没有破绽。
但控评难以长久。
第二天,口碑急转直下,观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再多宣传也无法挽回局面。
此时,《那些年》评分仍保持在8.0以上,在贺岁档中堪称“独苗”。
大量失望的观众开始重看《那些年》,使该片在上映十余天后,次周末竟出现逆势回升。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游泳——最终,《那些年》以6800万总票房再次震撼行业。
结算时,因2006年数字电影尚未普及,中影的数字代理费制度还未推行。
扣除3.3%的电影税和5%的专项基金后,可分账票房约为6200万。
影院与院线拿走57%,发行方与制片方共分43%。
青年电影制片厂与孙祺工作室共获得1800余万元,各自分得900万。
相比总票房虽大幅缩水,但这是国内分账的常态——影院院线始终占大头,制片方只分到一小部分。
而采用最高分账模式的中影集团,此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院线票房,电影还有后续的播放与版权收益,这部分收入虽缓慢但稳定,不容忽视,只是短期内难以统计。
有些电影票房**,但版权收入可观——若只靠票房,恐怕多数电影公司早已难以为继。
此外,电影带来的影响力也难以用金钱衡量。
比如孙祺,如今找上门的剧组多得接不过来,更有品牌纷纷邀请他代言和广告。
而“神仙姐姐”刘一非则更为突出:女演员在时尚和广告领域本身就更具优势,一部电影让她身价倍增,代言费和广告报价至少翻了一番。
这正是电影带来的隐性价值。
如果从导演身份来看,比如孙祺再筹备新项目,投资方必然会蜂拥而至,根本不用担心资金问题。
然而孙祺此刻却有些犹豫——北影中文系的姜主任突然递给他一个剧本,他正纠结:是接拍电视剧,还是自己执导电影?
2006年,京城电影学院出品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奖项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成功。
参与制作的师生也因此在业内崭露头角。
中文系主任姜为或许是出于羡慕,又或是想再次证明自己,忽然动了重新执导的想法。
这并非姜为第一次当导演。
早在2003年,他便以编剧身份执导了《沉默的证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