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初的上海,
寒风裹挟着硝烟,吹过满目疮痍的街道,连残垣断壁都仿佛在低泣。
闸北一处废墟,张宗兴倚靠在断墙后,绷带紧紧缠着左肩的伤口,渗出的鲜血已凝成暗红。剧痛一阵阵袭来,但他只是咬紧牙关,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扫视着前方。
“兴爷,日军一个中队,配三辆铁王八,正朝这边碾过来!离此不足半里!”年轻的侦察兵阿明如狸猫般悄无声息地滑入掩体,压低声音急报。
他原是斧头帮最年轻的香主,身手敏捷,心狠手辣,如今已是抵抗组织最锋利的耳目。
张宗兴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地扫过身边仅存的二十多名兄弟。
这些面孔,有的曾是青帮弟子,讲究江湖义气;有的是斧头帮众,悍勇好斗;有原十九路军撤下的伤兵,带着军人的坚毅;甚至还有两个自愿参战的外国侨民——俄国大汉伊万和法国记者路易斯,眼神里是国际主义的火焰。
众人手中的武器五花八门,中正式步枪、老套筒、大片刀、手榴弹,还有几捆冒着危险火光的土制炸弹。
“按预定方案,各自埋伏。”张宗兴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兄弟们,都记住了,咱们今天不是来逞英雄的,是要像钉子一样,把鬼子钉死在这里,给杜爷那边争取足够的时间!哪怕打到最后一人!”
远处,坦克履带碾压碎石的嘎吱声越来越近,如同死神的鼓点,伴随着日军皮靴踏地的嘈杂,沉重地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
第一辆九四式坦克如同钢铁怪兽,率先闯入狭窄的街道,炮塔缓缓转动,机枪口黑洞洞地指向两侧废墟。
张宗兴缓缓举起右手,所有兄弟心领神会,屏息凝神,手指扣在扳机或引线上。
“打!”张宗兴的右手猛地挥下。
“轰隆——!”
一声巨响,预先埋在路中央的炸药包被引爆,虽然没能彻底撕开坦克的装甲,却成功地将它的左侧履带炸断!
钢铁巨兽顿时瘫在原地,发出无奈的轰鸣,炮塔开始疯狂地旋转,机枪子弹泼水般扫向四周,打得砖石碎屑横飞。
“机枪!压制步兵!”张宗兴大吼,同时忍痛探身,手中的毛瑟步枪稳稳瞄准,“砰!”一名挥舞军刀的日军小队长应声倒地。
战斗瞬间进入白热化!步枪的射击声爆豆般响起,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中间夹杂着双方伤者的惨嚎。
阿明如同鬼魅,利用废墟的掩护灵活穿梭,他舍弃了步枪,手中两柄利斧翻飞。
一名日军士兵嚎叫着挺刺刀冲来,阿明一个矮身滑步避开锋芒,斧刃带着寒光自下而上划过对方咽喉,温热的鲜血喷溅了他一脸,他却只是抹了一把,眼神更加凶狠。
“左边!小心左边!”有人声嘶力竭地惊呼。第二辆坦克已经从侧翼小巷包抄过来,车载机枪喷吐着火舌,子弹如同疾风骤雨,将抵抗队员们藏身的断墙打得千疮百孔,碎石溅射。
张宗兴刚想探头观察,左肩伤口一阵撕裂般的剧痛让他动作一滞。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高大的身影猛扑过来,将他按倒在掩体后——是伊万!子弹啾啾地从他们头顶飞过。
“小心!我的朋友!”伊万用生硬的中文喊道,随即架起他那支带着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枪,略一瞄准,“砰!”坦克上的机枪手头一歪,没了声息。
然而,更多的日军步兵已经趁着火力间隙涌了上来。狭窄的街巷瞬间变成了残酷的肉搏战场。
原十九路军的李排长,腿部早已负伤,此刻背靠半截砖墙坐在地上,面对扑来的鬼子,他怒吼着用上好刺刀的步枪连续捅穿了三个敌人的胸膛,直到第四把刺刀也同时刺入他的身体,他竟死死抓住对方的枪管,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轰!轰!”
爆炸声接连不断,抵抗队员一个接一个倒下。战斗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每分每秒都漫长如年。
废墟已被鲜血染红,抵抗组织伤亡过半,剩下的人也几乎个个带伤,弹药所剩无几。但他们的确像钉子一样,将这支日军中队死死拖在了这里。
张宗兴的砍刀已经卷刃,呼吸如同风箱,肩头的绷带已被鲜血彻底浸透。就在日军再次组织起攻势,眼看阵地就要失守的刹那——
“嘀嘀哒哒——!”远处突然传来了熟悉的冲锋号声!
“是杜爷!杜爷的人到了!”满脸血污的阿明兴奋地嘶声大喊,声音带着哭腔。
只见杜月笙亲自带队,从日军侧后方如一把尖刀般杀到!青帮弟子们大多手持鬼头刀、斧头、红缨枪等冷兵器,个个悍不畏死,如同下山的猛虎冲入敌阵。
人群中引人注目的是冲在最前的一个女子,身形矫健,手持双刀,舞动起来如水银泻地,刀光过处,鬼子纷纷倒地,正是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玉罗刹”!
日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坦克在狭窄的街巷中难以调转,失去步兵保护的钢铁堡垒成了笨重的靶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