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宇宙文明共生 第一章 共生号启航,星途赴邀约
北平的盛夏,距离 “共生号” 探测器发射仅剩半年,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位于甘肃酒泉的 “星际发射中心”—— 这里正进行着发射前的最后筹备,从 “星际恒星帆” 的展开调试,到 10 万件全球文明信物的微型化存储,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人类与银汉一号文明对话的期待。
“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恒星帆展开精度’与‘信物存储安全性’,” 林晓雅在每日筹备例会上,指着屏幕上的模拟数据,“恒星帆在太空中展开时,若角度偏差超过 0.5°,就会影响能量收集效率;而 10 万件信物的微型化芯片,需要在 - 270℃的深空环境下保持数据完整,任何一个芯片故障,都会导致部分文明记忆丢失。”
和小雨带领团队针对恒星帆展开精度问题展开攻关。他们从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中 “星象校准符号” 获得灵感 —— 图中 “星象线” 与 “地平线” 的夹角标记,曾用于史前人类调整导航方向,误差不超过 0.1°。团队据此在恒星帆的展开机构中,加装了 “星象校准传感器”,能实时捕捉木星的位置信号,通过比对 “星象校准符号” 的预设角度,自动调整帆的展开角度。
“我们在模拟舱中进行了 100 次展开测试,” 和小雨展示着测试结果,“加装传感器后,展开角度偏差控制在 0.05° 以内,完全满足精度要求 —— 这就像史前人类通过星象调整迁徙方向,我们通过星象调整恒星帆角度,用的是跨越时空的相同智慧。”
针对信物存储安全性问题,技术团队借鉴了银行一号 “符号化有机分子” 的稳定性特征。他们将 10 万件信物的数字信息,转化为类似 “碳链结构” 的编码序列,存储在 “石墨烯 - 有机复合芯片” 中 —— 这种芯片的结构模仿银河一号有机分子的 “周期性排列”,能在极端低温下保持分子稳定,数据保存寿命超过 1000 年。
“每件信物都有专属的‘符号编码’,” 负责芯片研发的埃琳娜教授,展示着微型芯片样本,“比如非洲孩子的‘星象迁徙纹木雕’,我们将其纹理转化为与‘星能符号’对应的脉冲编码,既节省存储空间,又能与银汉一号的符号体系形成关联 —— 这是地球文明记忆与外星文明符号的双重保险。”
筹备过程中,新的意外突然出现:发射前的全流程模拟测试中,“共生号” 的 “引力波通信系统” 突然出现信号中断 —— 经排查,是系统中的 “符号解码模块” 与银河一号此前传回的信号频率不匹配,导致无法接收深空信号。
沈青崖立刻调取数字档案馆中银汉一号的所有信号数据,发现其信号频率存在 “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银河一号的自转周期(28 地球日)完全一致。“这是银汉一号的‘信号加密逻辑’,就像地球史前人类用‘太阳历’记录时间,他们用自转周期调整信号频率,” 沈青崖指着波动曲线,“我们需要在解码模块中加入‘自转周期补偿算法’,才能稳定接收信号。”
林晚秋协调全球符号学家,根据银汉一号的自转周期,重新编写了解码算法 —— 算法中融入了南美火地岛 “三角星象符号” 的 “周期记录逻辑”,能实时追踪银汉一号的自转状态,动态调整解码频率。重新测试时,引力波通信系统成功接收到模拟的银汉一号信号,信号强度稳定在 95% 以上。
随着筹备工作的推进,“共生号” 的 “文明展示系统” 也完成了最终调试。系统中,地球史前文明的 “太阳核心纹”“星象迁徙纹”,与现代文明的 “科技图谱”“生态记录”,以及银河一号的 “三角码”“线性结构符号”,共同组成了 “跨星系文明共生图谱”—— 当探测器抵达银河一号时,图谱将通过引力波信号投射到其大气层,形成肉眼可见的 “符号光带”,完成人类文明的 “星际亮相”。
发射前一个月,“全球文明信物交接仪式” 在酒泉发射中心举行。来自 180 各国家的传承者代表,将各自国家的信物微型芯片,逐一放入 “共生号” 的 “文明存储器” 中。中国代表带来的 “水稻基因样本” 芯片,刻着罗布泊太阳器的核心符号;非洲代表带来的 “星象木雕” 芯片,印着津巴布韦史前矿脉的星能符号;南美代表带来的 “符号织物” 芯片,绘着火地岛的三角星象符号 —— 这些芯片汇聚在一起,成为地球文明的 “星际名片”。
“这些信物不是简单的物品,而是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 林晚秋在交接仪式上致辞,“从史前人类的农耕智慧,到现代人类的科技成果,从非洲的星象传说,到南美的符号艺术,它们共同讲述着‘文明无界,薪火共传’的故事 —— 我们把这些故事带给银汉一号,也把人类对宇宙文明的善意与期待带向深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