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史前智慧未来篇 第二章 星际寻共鸣,智慧跨苍穹
北平的深冬,寒风裹着雪花拍打 “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的玻璃窗,馆内 “火星符号专项研究小组” 的工作却热火朝天 ——“火星符号比对终端” 的研发已进入关键阶段,这个将搭载于下一代火星探测器的设备,需要在火星极端环境(零下 60 摄氏度至零下 20 摄氏度、强辐射、低气压)下,精准识别岩石表面的疑似符号,并与地球史前符号库实时比对,其技术难度远超此前的深海探测设备。
“目前最大的难题是‘符号识别精度’与‘设备抗极端环境’的平衡,” 技术团队负责人拿着终端原型机,眉头紧锁,“为了提高识别精度,我们需要搭载高清多光谱相机,但相机的镜头在火星强辐射下容易老化;若加装防辐射罩,又会影响光线采集,导致识别误差增大 —— 这就像史前人类在冰原导航时,既要看清星象,又要抵御风雪,需要找到最优解。”
林晓雅突然想起北极勘探时的 “冰下符号检测系统”:“史前人类在冰原记录符号时,会选择岩石的‘背风面’减少侵蚀,我们能不能给相机镜头也找一个‘保护罩 透光’的平衡方案?比如借鉴敦煌莫高窟‘油浸毡布防沙’的古法,在防辐射罩表面涂抹一层特制的‘透光防辐射涂层’,既阻挡辐射,又不影响光线穿透。”
技术团队立刻展开试验,他们从敦煌研究院获取了古代防沙涂层的成分数据,结合现代航天材料技术,研发出 “二氧化硅 - 氧化铝复合涂层”—— 这种涂层的透光率大 98%,同时能抵御火星 90% 以上的辐射。将涂层应用到相机镜头的防辐射罩后,终端在模拟火星环境下的符号识别误差,从之前的 15% 缩小到了 3%,完全满足探测需求。
和小雨则带领团队,对终端的 “符号比对算法” 进行优化。他们从毛里求斯 “全球符号拼图” 中提取 “太阳核心纹” 的核心特征(同心圆数量、刻痕深度、边缘磨损规律),结合火星岩石碎片的纹路数据,构建了 “跨星球符号特征模型”—— 该模型不仅能识别完整符号,还能对残缺纹路进行智能补全,比如火星岩石碎片上模糊的 “同心圆”,算法能根据地球史前符号的演化规律,补全缺失的圆环,提高比对成功率。
“我们用北极冰原的‘网格符号’、南美火地岛的‘三角星象纹’对算法进行测试,” 和小雨展示着测试结果,“即使符号残缺 40%,算法也能准确匹配到对应的地球符号 —— 这意味着,即使火星上的符号因年代久远受损,我们也能通过算法还原,找到与地球史前文明的关联。”
“火星符号比对终端” 研发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全球航天机构。中国国家航天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联合发起 “火星史前符号联合探测计划”,决定将终端搭载于中国下一代火星探测器 “祝融二号”,计划于次年发射,重点探测火星乌托邦平原、杰泽罗陨石坑等疑似存在符号线索的区域。
为了确保探测任务顺利,跨国联合勘探小组在模拟火星环境的实验室里,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 “实战演练”。队员们穿着模拟火星服,使用于 “祝融二号” 同款的机械臂,在模拟火星地表的沙砾环境中,练习用终端识别预先刻有 “太阳核心纹”“网格符号” 的岩石样本。
演练过程中,新的挑战出现了:火星地表的红色沙尘会覆盖岩石表面的符号,导致终端无法识别;同时,火星的低重力环境会让机械臂的操作精度下降,难以精准定位到符号区域。
参与演练的 NASA 航天专家马克,从史前人类的 “环境适应智慧” 中获得启发:“史前人类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时,会通过‘风蚀痕迹’判断地下水位,我们也可以通过火星地表的‘风蚀纹路’,快速定位到符号可能存在的区域 —— 符号刻痕会改变岩石的风蚀方向,形成独特的‘纹路异常区’,终端可以先识别这些异常区,再清理沙尘进行符号检测。”
中国航天团队则借鉴北极 “冰下钻探” 的精准定位技术,对机械臂的控制系统进行优化,加入 “风蚀纹路导航” 模块 —— 机械臂能根据终端识别的风蚀异常区,自动调整位置,将定位误差缩小到 5 厘米以内。“这就像史前人类根据星象调整迁徙方向,机械臂根据风蚀纹路调整操作位置,” 中国航天工程师王浩说,“老智慧与新技术的结合,让我们更有信心应对火星探测的未知挑战。”
与此同时,青少年团队发起的 “星际星象导航计划” 也取得了新进展。林晓雅带领来自 12 各国家的青少年,基于北极冰原导航图的 “星象 - 地标” 关联逻辑,结合现代天文学数据,设计出 “星际星象辅助导航系统”—— 该系统以地球史前文明常用的 “北斗七星”“南十字星” 等星象为基础,扩展到火星可见的 “火星极星”“猎户座” 等星象,能在卫星信号中断时,为探测器提供备用导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