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八章 玛雅寻秘符,全球网初成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雨季,雨林中的湿气弥漫在空气中,跨国考古团队的队员们拨开茂密的藤蔓,朝着玛雅文明的 “星象台遗址” 进发。卡洛斯走在队伍最前方,手里拿着一张标注着史前岩画位置的地图 —— 这是他带领墨西哥青少年团队,根据撒哈拉岩画的符号线索,在雨林深处发现的未知遗址,也是 “史前文明交流网” 是否延伸至美洲的关键验证点。
“我们在遗址的石碑上,发现了与撒哈拉岩画相似的‘星象左旋’符号,” 卡洛斯指着地图上的红点,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但符号的排列方式更复杂,像是在记录某种周期性的星象变化,和玛雅文明后期的‘长纪历’完全不同,更接近史前文明的符号体系。”
沈青崖停下脚步,用砍刀清理前方的灌木:“根据孩子们之前的比对,撒哈拉岩画的星象符号与玛雅‘长纪历’的周期数据高度一致,这次如果能在遗址中找到‘太阳器’相关的线索,就能证明史前文明的交流确实跨越了大西洋,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交流网。”
林晚秋背着装有数字采集设备的背包,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玛雅遗址大多伴有复杂的机关,尤其是史前时期的遗址,很可能保留着原始的防御设施。大家一定要小心,每一步都要确认安全后再前进。”
队伍行进约两小时后,一座圆形的石质建筑从雨林中显露出来 —— 这就是 “星象台遗址” 的核心建筑,建筑顶端的平台上,残留着明显的星象观测痕迹,四周的石柱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部分符号被风雨侵蚀,只剩下模糊的轮廓。
“你们看!” 和小雨突然指着一根石柱,“这根石柱上的螺旋符号,和撒哈拉岩画的‘星象左旋’符号完全一样!而且符号下方的点状刻度,与东巴古籍里记载的‘太阳历’节气完全对应!”
队员们立刻围了上去,用手电筒照亮石柱。沈青崖拿出随身携带的太阳器复制品,贴近石柱上的符号 —— 复制品表面的阴阳符号突然亮起,与石柱上的符号形成共鸣,投射出一道微弱的光束,指向星象台顶端的平台。
“光束指向的方向,应该就是关键线索的位置!” 林晚秋说,带领队员沿着石阶登上平台。平台中央有一个圆形的石槽,石槽内刻着与三件太阳器对应的凹槽,槽底的符号经过数千年的侵蚀,依旧能辨认出 “日、月、星” 三种元素的标记。
卡洛斯蹲在石槽旁,用软毛刷清理槽底的灰尘:“这个石槽的尺寸,正好能容纳三件太阳器!而且槽底的排水孔设计,与克里特岛古堡密室的机关原理相似,说明史前人类在不同地域,使用了相同的器物摆放与机关设计理念 —— 这绝不是巧合!”
就在队员们准备采集石槽的数字数据时,和小雨在平台的角落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入口。入口被一块巨大的石板挡住,石板上刻着一幅完整的 “星象图”,图中除了玛雅文明常见的金星、火星标记,还出现了与罗布泊太阳墓一致的 “北斗星官” 符号,甚至能看到疑似 “史前迁徙路线” 的线条,从美洲出发,穿过大西洋,连接到非洲、欧亚大陆的标记点。
“这是‘全球史前文明交流网’的完整雏形!” 林仲书通过远程连线,看着队员们传回的石板照片,激动得声音发颤,“石板上的路线,与我们之前拼接的‘史前文明交流网’数字模型完全吻合!美洲的玛雅部落,通过大西洋的‘史前航道’,与非洲、欧亚大陆的部落实现了文明交流 —— 这改写了人类文明起源的认知!”
队员们合力移开石板,入口下方是一条通往地下的阶梯。阶梯两侧的岩壁上,绘满了色彩鲜艳的史前壁画,内容比撒哈拉岩画更丰富:有玛雅部落与非洲部落交换作物种子的场景,有欧亚部落向玛雅部落传授青铜技艺的画面,甚至有不同肤色的人共同观测星象、制作太阳器的场景,壁画的最后,用三种不同的符号体系,刻着同一句话 ——“天地同轨,文明同源”。
“这些壁画是‘史前全球交流’的直接证据!” 希腊考古学家埃琳娜抚摸着岩壁,眼中满是震撼,“你看这幅交换种子的画面,玛雅部落手中的玉米种子,与非洲撒哈拉岩画中的农作物图案一致;欧亚部落带来的青铜工具,与罗布泊太阳墓出土的器物工艺相同 —— 史前人类不仅实现了跨地域交流,还完成了作物、技术的全球传播!”
队员们在地下通道中工作了整整一天,采集了超过三百幅壁画、二十余处符号的数字数据。当他们带着数据返回营地时,林晓雅和青少年团队已经在 “全球史前文明符号数据库” 中,完成了撒哈拉岩画、玛雅遗址符号、罗布泊太阳器符号的深度比对 —— 三者的符号重合度高达 85%,尤其是 “星象周期”“器物制作”“作物传播” 相关的符号,完全一致,进一步印证了 “史前全球文明交流网” 的存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