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卷?文明溯源 第六章 三器共鸣,文明谱新篇
克里特岛的午后,阳光透过 “全球丝路文明数字博物馆” 临时展厅的玻璃,洒在中央的圆形展台上。三件青铜太阳器呈等边三角形摆放,表面的阴阳符号在阳光下缓缓流转,吸引着在场所有目光 —— 这是联合小队夺回第三件太阳器后,首次公开进行 “三器共鸣” 实验,旨在揭开史前文明的完整秘密。
林仲书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调整太阳器的角度,让它们的光芒交汇在展台中央的投影幕上:“根据史前影像中的线索,三件太阳器需在‘日中之时’,以‘天地人’三才方位摆放,才能激活完整的文明图谱。现在时间快到了,大家注意观察投影幕的变化。”
沈青崖、林晚秋站在展台两侧,目光紧盯着太阳器。随着正午钟声响起,三件太阳器同时发出金色光芒,交汇点在投影幕上形成一道旋转的光束,光束中,一幅幅连贯的史前文明影像渐渐清晰 ——
影像先是展现了史前人类在不同地域的生存场景:东亚大陆的部落用陶器储存粮食,西亚的族群用青铜打造工具,非洲的先民在岩壁上绘制星象图,欧洲的部落则通过海上贸易交换物资。随后,画面一转,一支手持太阳器的 “文明使者” 队伍,从东亚出发,沿着山脉、河流、海岸线,将星象知识、工具制作技艺、符号文字传递到各个部落,而其他地域的部落也纷纷派出使者,带着本地的作物、工艺加入交流,最终形成了一条跨越欧亚非大陆的 “史前文明交流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路’,而是一张‘文明交流网’!” 希腊考古学家埃琳娜激动地说,“你看这里,非洲部落的农作物通过交流传入西亚,西亚的青铜技术又传到东亚,东亚的陶器工艺则通过海上传到欧洲 —— 史前人类早就开始了跨地域的文明协作,比我们之前想象的早了数千年!”
影像的最后,出现了一幅巨大的 “文明共生图”:不同肤色的史前人类围绕着太阳器,共同绘制星象图、烧制陶器、修建居所,图的下方,刻着与东巴古籍、敦煌残卷、亚历山大港石碑一致的象形文字,林仲书结合多方线索,完整翻译出文字内容:“天地共生,万物同源;文明之火,代代相传;异途同归,共守家园。”
“这就是史前文明留给我们的终极启示!” 林晚秋感慨道,“他们用太阳器记录文明交流的轨迹,不是为了彰显某一个部落的强大,而是为了告诉后人,文明的繁荣从来不是孤立发展的结果,而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产物。”
“三器共鸣” 的消息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全球直播,迅速传遍世界。短短一小时内,全球有超过五千万观众在线观看,社交媒体上,# 史前文明交流网# #文明共生# 等话题登上多国热搜,不少国家的文物部门、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盟,希望加入史前文明的后续研究。
当天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克里特岛召开紧急会议,正式启动 “全球史前文明溯源计划”,邀请中国、希腊、埃及、乌兹别克斯坦、肯尼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组建跨国考古团队,围绕 “史前文明交流网” 的关键节点 —— 罗布泊、克里特岛、昆仑之墟、亚历山大港、蒙巴萨港口等遗址,开展系统性的考古勘探与文物保护工作。
“我们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史前文明交流网’的数字复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负责人在会议上宣布,“通过数字技术,将不同遗址的文物、壁画、符号串联起来,还原史前人类的交流路线与文明成果,同时建立‘史前文明数字档案库’,向全球公众免费开放,让更多人了解人类文明起源的共同记忆。”
林晓雅作为 “少年护宝联盟” 的代表,在会议上提出了 “青少年史前文明传承计划”:“我们可以组织全球青少年,参与‘史前文明小侦探’活动 —— 通过数字博物馆的线索,考证本地是否存在史前文明交流的痕迹;开展‘文明接力创作’,用漫画、动画、短视频等形式,再现史前人类的交流故事;还可以在学校开设‘史前文明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文明共生的理念。”
她的提议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埃及的阿米娜、希腊的索菲亚、墨西哥的卡洛斯等青少年护宝者,当场组建了 “全球青少年史前文明研究小组”,计划先从各自国家的史前遗址入手,收集民间传说、考古线索,再通过数字博物馆的协作平台,进行跨国比对与研究。
“我爷爷说,埃及的撒哈拉沙漠里,有很多史前岩画,上面的符号和太阳器上的很像,” 阿米娜兴奋地说,“我要带着团队去实地考察,说不定能找到‘史前文明交流网’在非洲的关键节点!”
“撒马尔罕的古城遗址里,也有类似的石刻,” 迪力木拉提补充道,“我们可以联合中国的青少年团队,对比撒马尔罕石刻与罗布泊符号的关联,挖掘中亚地区在史前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