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续篇 第十九章 中亚访古邑,同心护文明
撒马尔罕的初秋,阳光下的帖木儿陵穹顶泛着青蓝色的光泽,与远处的雪山构成一幅古老而壮丽的画卷。护宝联盟的跨国团队站在撒马尔罕古城遗址前,身旁是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文物专家与青少年代表 —— 这是 “中亚丝路古城数字化” 项目的首站,目标是用高精度数字技术,为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中亚古城遗址建立 “数字档案”,同时挖掘中西方丝路文明交融的印记。
“这里是古代丝路的‘十字路口’,” 乌兹别克斯坦青少年代表迪力木拉提指着遗址内的石柱,“我们的祖辈说,当年中国商队带着丝绸、瓷器来到这里,与波斯、阿拉伯商人交换香料、宝石,甚至有中国工匠留在这儿,参与了古城建筑的修建。” 他蹲下身,拂去石柱上的尘土,露出一道模糊的纹饰,“你们看,这上面的缠枝纹,和中国唐代的纹样几乎一样!”
林晓雅立刻拿出便携式扫描仪,将纹丝数据上传至 “全球华夏文明数字馆” 云端。几分钟后,屏幕上跳出匹配结果 —— 这处纹饰与西安大雁塔唐代石刻的缠枝纹同源,甚至在泉州沉船出土的瓷器上,也能找到相似的图案。“太神奇了!” 林晓雅兴奋地说,“这说明古代丝路不仅是商品的运输线,更是文化的传播线,连建筑纹饰都在相互影响。”
接下来的日子里,跨国团队分成三组展开工作:数字技术组用三维激光扫描古城墙、石柱、残存的壁画,记录每一处细节;文物研究组对照中西方史料,考证古城与中国的丝路往来;青少年组则走访当地老人,收集与丝路相关的民间故事 —— 有中国商人教当地工匠制作瓷器的传说,有中亚艺人向中国乐师学习演奏的趣闻,还有不同国家的人共同抵御风沙、守护商队的往事。
和小雨在整理故事时,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细节:当地老人提到,撒马尔罕古城曾有一座 “友谊井”,传说是中国商队与当地居民共同挖掘的,井水甘甜,滋养了 generations(几代人)。“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故事,在数字模型里还原‘友谊井’的场景,” 和小雨提议,“再配上中、乌双语的故事音频,让观众点击数字模型,就能听到这段温暖的历史。”
迪力木拉提立刻响应:“我可以找爷爷帮忙!他是当地的民间艺人,会唱很多关于丝路的古老歌谣,我们可以把歌谣也录下来,放进数字档案里。”
然而,项目推进中也遇到了难题。在扫描撒马尔罕古城一处残存的壁画时,团队发现壁画表面有多处裂纹,部分色彩已经脱落。乌兹别克斯坦文物专家担忧地说:“壁画很脆弱,传统扫描设备的强光可能会对它造成二次伤害,我们必须找到更温和的扫描方式。”
青少年们立刻行动起来。林晓雅查阅了大量数字保护资料,发现中国敦煌研究院曾用 “低光扫描技术” 保护脆弱壁画;迪力木拉提则联系了乌兹别克斯坦的科技公司,协调到了低光扫描设备;和小雨还提出,在扫描时用浸湿的脱脂棉轻轻覆盖壁画表面,减少灰尘对扫描精度的影响 —— 这个来自东巴古籍修复的小技巧,竟意外地解决了壁画表面灰尘干扰的问题。
当低光扫描仪缓缓扫过壁画,屏幕上清晰呈现出壁画的每一处细节 —— 画面中,中国商人与中亚商人握手言欢,背景里既有中国风格的亭台,也有中亚特色的穹顶建筑,甚至能看到商队中有人在演奏中国的琵琶与中亚的弹布尔。“这是活生生的‘文明交融图’!” 沈青崖感慨道,“以前只在史料里看到过丝路文明交融的记载,现在通过数字技术,终于能直观地看到这一幕。”
壁画数字模型上传到 “全球华夏文明数字馆” 后,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敦煌研究院的专家留言,指出壁画中的琵琶造型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琵琶一致;意大利罗马博物馆则分享了馆藏的中亚丝路文物数字模型,其中一件银器上的纹饰,与撒马尔罕壁画的纹饰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这就是跨国协作的力量,” 林晚秋对身边的乌兹别克斯坦文物局长说,“一件文物、一幅壁画,能串联起不同国家的文明记忆;而一群心怀热爱的人,能让这些记忆跨越时空,重新鲜活起来。”
项目进行到尾声时,青少年们共同完成了一项特别的工作 —— 他们以撒马尔罕古城的丝路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多语言的动画短片《丝路小使者》。短片里,中国少年、中亚少年、非洲少年沿着丝路相遇,共同守护一件从商队遗址中发现的 “友谊瓷瓶”,最终通过瓷瓶上的线索,还原了古代不同文明协作的故事。
短片首映式在撒马尔罕古城的广场上举行,当地居民、文物专家、青少年代表坐在一起,看着屏幕上鲜活的画面,听着熟悉的民间歌谣,不少人湿润了眼眶。一位白发老人拉着林晓雅的手,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你们,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的古城曾有这么精彩的故事,曾和中国有这么深的联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