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之文明共生 衍生短篇 第四十四章 空间共振隐患,玉符镇场消余波
清除干扰源行动成功一周后,联盟的物资运输却遭遇了 “空间颠簸” 的新困扰 ——3 艘向 ζ-6 运输暗晶符材的运输船,行驶至废弃空间站周边 500 万公里区域时,船体突然出现剧烈震荡:仪表盘数据频繁跳变,货物固定装置因颠簸松动,其中一艘运输船的暗晶符材险些碰撞舱壁;更严重的是,运输船的导航系统受影响,出现 “航线偏移”,偏离预设航道 10 万公里,若未及时修正,可能驶入小行星带。
“是废弃空间站的‘残余设备引发空间共振’!” 莉娅盯着运输船传回的空间监测数据,屏幕上代表空间波动的曲线呈现 “周期性剧烈起伏”,“紊乱波发射器被摧毁后,残留的核心碎片仍带有未消散的能量,这些能量与周边的‘γ-7 星体’磁场相互作用,形成了直径 300 万公里的‘空间共振场’—— 共振场会让经过的航天器遭遇‘空间颠簸’,就像汽车行驶在颠簸的路面,不仅影响行驶平稳,还可能损坏货物。”
负责物资运输的托尼,调取共振场的监测记录:“共振场的波动频率稳定在每秒 12 次,刚好与运输船的船体共振频率接近,导致颠簸加剧;我们尝试让运输船加速通过共振区,可加速会让船体共振频率进一步提升,颠簸反而更严重;若绕开共振区,需多行驶 1500 万公里,运输时间增加 8 小时,影响 ζ-6 的暗晶符材补给效率。”
凯伦尝试用星环族的 “常规空间稳定装置”,在运输船船体加装 “震荡缓冲器”,可缓冲器仅能抵消 30% 的颠簸,运输船仍有明显震荡;更麻烦的是,缓冲器运行 1 小时后,会因共振场的能量干扰出现 “过载保护”,暂时失去缓冲功能。“常规缓冲器针对的是‘轻微空间波动’,面对共振场的周期性能量冲击完全不够用,” 凯伦无奈地说,“就像用海绵垫抵挡持续的铁锤敲击,不仅挡不住,海绵还会很快变形失效。”
阿明翻着爷爷的《守墓镇场秘术》,在 “空间镇场符阵” 章节中找到关键记载:“凡空间异动留余波者,需以镇场符阵定其序,借玉符之能,中和共振、平复波动,方保通行安稳。” 他兴奋地展示给众人:“这种符阵能压制空间共振的能量波动,再通过玉符增强镇场效果,或许能消除共振隐患!”
林野将主玉骨符放在空间共振监测平台上,同时接入运输船传回的共振数据 —— 符身的淡蓝色空间感应光膜突然转为 “淡紫色共振感应光膜”,光膜像雷达一样,快速扫描共振场区域,在屏幕上生成 “空间共振能量分布图”,精准标注出共振场的 “能量核心区”(残留碎片所在位置)与 “波动扩散范围”;更神奇的是,光膜还能释放 “共振抑制波”,让监测平台模拟的共振波动幅度从 100% 降至 40%。“玉骨符能感应并抑制空间共振!” 林野眼前一亮,“它的‘空间共振感应特性’能精准定位共振核心,还能释放能量中和共振波。我们可以搭建‘空间共振治理系统’:用星环族共振中和技术,研发‘共振能量中和装置’;用湘西镇场符阵古法,绘制‘空间镇场符阵’;最后让主玉骨符作为‘共振治理核心’,消除共振场隐患,解决运输颠簸问题。”
方案确定后,团队分三组搭建共振治理系统:
第一组由凯伦带领,研发 “共振能量中和装置”。他们在运输船船头与废弃空间站周边,分别部署两类装置:“共振监测仪” 负责实时捕捉共振场的波动频率与能量强度,将数据同步至主玉骨符;“共振中和炮” 则根据主玉骨符提供的参数,发射 “反向共振波”—— 反向共振波的频率与共振场波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反,能通过 “能量抵消” 原理,削弱共振场的能量强度;同时,装置还配备 “能量吸收模块”,可收集共振场中消散的残余能量,转化为运输船的备用能源。测试显示,中和装置能将共振场的能量强度降低 70%,运输船的颠簸幅度减少 60%。
第二组由阿明牵头,在废弃空间站周边与运输船航线沿线,绘制 “空间镇场符阵”。他们用混合了主玉骨符粉末、共振碎片能量提取物的 “镇场符墨”,绘制两类符阵:“共振压制纹” 围绕共振场核心区绘制,呈 “圆形环状结构”,能释放 “稳定能量场”,像 “牢笼” 一样限制共振能量的扩散范围,将共振场直径从 300 万公里缩小至 100 万公里;“航线护持纹” 沿运输船预设航线绘制,形成 “直线能量通道”,通道内的空间波动幅度降低 80%,确保运输船行驶平稳;符阵中心嵌入 2 块主玉骨符碎片,与治理核心形成 “能量联动”,增强镇场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