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之文明共生 衍生短篇 第二十三章 模块协同失步,玉符共鸣聚合力
自适应平衡模块在联盟各守护点推广满月之际,一场跨站点协同守护演练却暴露出新的问题 —— 联盟计划让湘西深山古墓、α-7 边缘站点、南极冰原守护点三地模块协同,模拟 “多站点能量联动支援” 场景,可演练中,三地模块的能量调节节奏完全不同步:湘西模块因高湿环境,以 “慢频缓冲” 模式调节能量;α-7 模块受磁暴影响,采用 “高频校准” 模式;南极模块为应对低温,维持 “稳频传输” 模式。
当演练指令要求三地模块同步向模拟危机点输送能量时,湘西模块的能量刚抵达,α-7 模块的高频能量就紧随而至,两者在传输通道中碰撞,形成能量乱流;南极模块的稳频能量则滞后 5 分钟才到,导致危机点能量供给先过剩后不足,模拟的 “胚胎保护罩” 反复出现裂痕,协同守护效果大打折扣。
“是多模块协同的‘节奏差’问题!” 莉娅盯着协同监测屏,屏幕上三条代表模块能量的曲线相互交错,毫无章法,“每个模块都在适配本地环境,却忽略了跨站点协同的‘整体节奏’,就像不同乐器各奏各的调,凑在一起成了噪音,而不是和声。”
参与演练的湘西守墓人小宇也很无奈:“我们的模块要应对水汽杂质,只能慢下来调节,要是强行跟 α-7 的高频节奏同步,模块就会过载;可不同步,又没法一起支援。”α-7 站点的守护者也点头:“磁暴下模块必须高频校准才能稳定,慢下来就会出错,总不能为了协同,让模块放弃本地适配吧?”
凯伦尝试用星环族的 “强制同步指令” 让模块统一节奏,可指令发出后,湘西模块因强行高频调节,出现能量缓冲带断裂,导致古墓辰州符瓦短暂失光;南极模块则因强制改变稳频模式,能量传输通道出现冻结,反而拖慢了支援速度。“强制同步会破坏模块的环境适配性,” 凯伦皱眉,“就像让鱼上岸、鸟下水,违背了自适应的初衷。”
林野拿着主玉骨符,走到协同演练的控制台前 —— 符身正随着三地模块的能量波动,泛着忽强忽弱的金蓝色光芒,当他将三块不同守护点的模块碎片围绕主玉骨符摆放时,符身突然释放出一道环形光芒,将碎片笼罩,原本杂乱的能量波动竟逐渐变得协调,碎片间的能量流动形成了稳定的循环。
“玉骨符能让分散的模块‘共鸣同步’!” 林野眼前一亮,“它的‘协同共鸣特性’能感知不同模块的能量节奏,找到它们的‘共同频率’,就像乐队指挥能让不同乐器跟上同一节拍。我们可以搭建‘多模块协同中枢’,以主玉骨符为核心,连接所有守护点的模块:用星环族多节点同步技术,建立模块间的‘节奏感知通道’;用湘西符阵连脉古法,在中枢与模块间绘制‘能量共鸣符纹’,让模块在保留本地适配特性的同时,能跟随玉骨符的共鸣节奏,实现跨站点协同。”
方案确定后,团队立刻投入协同中枢的搭建:
第一组由凯伦带领,研发 “多节点节奏感知技术”。他们在协同中枢中植入 “节奏分析芯片”,芯片与主玉骨符连接,能实时采集各模块的能量调节数据(频率、强度、缓冲速度),通过玉骨符的共鸣特性,提取所有模块的 “共通频率”—— 比如湘西模块的慢频、α-7 模块的高频、南极模块的稳频,虽节奏不同,但在 “能量传输峰值” 上存在一致的共同点。技术会以共通点为基准,向各模块发送 “节奏引导信号”,而非强制同步指令,让模块在本地节奏基础上,微调至与整体协同适配的频率。
第二组由阿明牵头,复员湘西 “符阵连脉古法”。他们以协同中枢为中心,用混合了玉骨符粉末、各守护点土壤样本的朱砂,绘制 “星脉连阵”—— 符阵从中枢向外延伸,每条 “阵脉” 对应一个守护点,阵脉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嵌入一块该守护点的模块碎片,作为 “共鸣中继点”。这种符阵能放大玉骨符的共鸣信号,让偏远守护点的模块也能清晰接收节奏引导,同时,阵脉还能传递各模块的环境适配数据,让中枢了解模块的本地需求,避免引导信号与环境适配冲突。
第三组由林野和莉娅负责,将主玉骨符嵌入协同中枢的 “共鸣核心舱”。核心舱内设有 “多频共鸣发生器”,能根据节奏分析芯片提取的共通频率,放大玉骨符的协同共鸣信号;同时,舱体外侧绘制 “动态调节纹”,当某模块因环境突变导致节奏大幅偏移时,纹路会自动调整共鸣强度,确保该模块始终能跟上整体协同节奏。
协同中枢搭建完成后,联盟再次开展跨站点协同演练:
湘西、α-7、南极三地模块先各自适配本地环境,维持原有调节节奏;当协同指令发出,主玉骨符立刻激活共鸣特性,节奏分析芯片提取出 “能量传输峰值共通频率”,通过星脉连阵传递引导信号。湘西模块在慢频缓冲基础上,微调峰值出现时间,与 α-7、南极模块的峰值同步;α-7 模块保留高频校准,却在峰值时刻降低校准强度,避免与其他模块能量碰撞;南极模块则在稳频传输中,根据引导信号提前调整能量输出时机,确保三地能量 “错峰传输、峰值同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