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二十二卷 第二章 月核共振,海沟藏符号遗迹
北极冰盖的寒夜中,超级月亮缓缓升至天顶 —— 当月光穿过稀薄的极光,洒在 “地核结晶岩” 上时,莉莉带领的小队突然发现,结晶岩上的双螺旋光芒开始剧烈闪烁,原本半透明的轮廓逐渐变得实体化,螺旋中心甚至浮现出 “微型的地月模型”:蓝色的地球符号与银色的月球符号相互环绕,每转动一圈,双螺旋的节点就亮起一个,12 各节点全部点亮时,结晶岩突然发出一阵 “低频能量脉冲”,探测仪的屏幕瞬间被数据填满。
“能量脉冲的频率与地核自转频率完全同步!” 小队成员快速记录数据,声音带着震惊,“脉冲还携带了‘坐标信息’—— 经纬度换算后,正好对应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地核符号真的在指引我们去那里!”
莉莉立刻用卫星电话联系实验室,此时的实验室里,“全球符号数据库” 的地核符号波动已达到峰值 —— 屏幕上,地核符号与月球符号的影像重叠,形成 “双天体共振图谱”,陈院士正对着图谱激动地讲解:“脉冲携带的不仅是坐标,还有‘深海符号激活密码’!你看这组‘波浪状符号 星芒符号’的组合,和三角星簇技术符号中‘液体环境能量传输’的符号完全一致 —— 马里亚纳海沟的遗迹,需要在‘地月共振’时用这个密码激活!”
“可挑战者深渊深度超过 米,我们的深海探测设备能承受那样的压力吗?” 莉莉看着远处的超级月亮,心中满是顾虑 —— 地月共振的窗口期只有 72 小时,若不能在窗口期内抵达海沟激活遗迹,很可能错过关键线索。
周院士的声音突然从电话那头传来:“别担心!我们已经联系了中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团队,他们将携带特制的‘符号探测舱’与你们在关岛汇合,探测舱能承受 米深海压力,还搭载了‘符号能量放大器’,可以模拟地核符号的脉冲信号,确保激活遗迹!”
挂断电话,莉莉看着结晶岩上逐渐减弱的光芒 —— 双螺旋轮廓已稳定为实体刻痕,微型地月模型则化作 “地核符号 月球符号” 的组合印记,刻在结晶岩中心。“这是远古先民留给我们的‘共振凭证’!” 莉莉小心地用特殊材料拓下印记,“带着它去海沟,或许能解开更多谜题。”
三天后,莉莉的北极小队与 “深海勇士号” 团队在关岛集结。林晓和卡洛斯也通过 “远程探测系统” 假如,他们提前将 “深海符号激活密码” 输入探测舱的数据库,并根据三角星簇技术符号,优化了 “符号能量放大器” 的参数。“探测舱的‘符号解读传感器’还能识别‘水下符号的年代’!” 卡洛斯在远程屏幕上展示设备功能,“我们对比了地核结晶岩的年龄(约 10 万年),如果海沟遗迹的年代与之接近,就能证明两者是同一时期的符号工程!”
当 “深海勇士号” 缓缓潜入马里亚纳海沟,探测舱的屏幕上开始出现微弱的符号能量信号 —— 随着下潜深度增加,信号逐渐增强,在抵达挑战者深渊时,信号强度达到峰值,屏幕上突然跳出一组 “水下符号群” 的 3D 影像:数百个 “波浪状符号 星芒符号” 的组合,整齐排列在海沟底部的 “玄武岩平台” 上,形成一个直径约 100 米的 “圆形遗迹群”,而遗迹群的中心,矗立着一根 “柱状符号载体”,顶端刻着与地核结晶岩一致的 “双螺旋符号”。
“这是‘符号能量源的水下传输站’!” 陈院士通过远程系统分析影像,“玄武岩平台的成分包含‘高纯度硅晶体’,与三角星簇符号能量源的‘硅镁合金’同属‘符号导电材料’;柱状载体的高度约 20 米,其内部结构通过探测显示,存在‘中空的能量通道’,与地核结晶岩的‘能量脉冲通道’完全匹配 —— 这里就是符号能量源的‘水下能量传输节点’!”
莉莉操控探测舱靠近柱状载体,将拓下的 “地核符号 月球符号” 印记对准载体顶端的双螺旋符号 —— 当印记接触的瞬间,柱状载体突然发出蓝色光芒,遗迹群的所有符号同时亮起,形成 “从载体向四周辐射的能量网络”,探测舱的传感器捕捉到 “能量流沿着海沟底部的岩石缝隙流动”,最终指向地球地核的方向。
“能量在向地核传输!” 林晓激动地喊道,“这证明地核符号、海沟遗迹、地球地核,组成了‘地表 — 水下 — 地核’的完整符号能量系统!三角星簇的符号能量源是‘双天体共振驱动’,而地球的这套系统,是‘地核 — 月球 — 深海’的三节点驱动,更复杂,也更稳定!”
但新的疑问很快出现:当探测舱的 “符号解读传感器” 扫描柱状载体的内部时,发现通道中存在 “堵塞物”—— 通过成像显示,堵塞物是一块 “不规则的符号晶体”,晶体表面刻着 “破损的星芒符号”,与三角星簇技术符号中 “符号能量源核心部件” 的图案高度相似,只是缺少了 “双螺旋能量流刻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