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衍生篇?跨洲寻脉 第十八章 石阵天盘,历通寰球
拉诺拉拉库采石场的巨石基座符号还在塔马雷的指尖留存,他已捧着那本记录着全球大型文明载体故事的 “护脉传承人日记”,踏上探索复活节岛内陆遗址的旅程。日记里,马泰留下的巨石基座拓片、符号石板照片,以及 “探索文明载体与天文历法关联” 的期待,像复活节岛的星空般指引着他 —— 这片散落着史前石阵的内陆平原,是否藏着 “全球文明符号 多元天文历法” 浓缩于一体的 “天文载体证据”?复活节岛本地学者、志愿者希卡的发现,让这份天文融合的猜想有了具体落点。
“我在内陆的阿胡汤加里基石阵遗址,清理一处圆形石坑时,发现了一块刻有同心圆纹路的‘石盘’。石盘上的符号既像巨石基座的纹路,又带着明显的‘天文刻度’,和数字档案馆里良渚天文玉璧、玛雅太阳历石、埃及星图的资料特别像!” 希卡在视频中展示的石盘照片,让塔马雷瞬间翻到日记里马泰记录的巨石基座拓片 —— 对比后发现:石盘外圈的 “螺旋纹 折线纹” 组合,与巨石基座的符号完全一致,只是螺旋纹间新增了 “小圆点刻度”;而石盘内圈的 “放射状纹路”,与索菲亚记录的玛雅太阳轮放射纹高度吻合,甚至连放射线条的数量(13 条,对应玛雅历法的 13 个月)都分毫不差。
“这是全球文明天文历法融合的铁证!” 塔马雷带着日记连夜赶往阿胡汤加里基石阵。当他蹲在圆形石坑旁,用手电筒照亮 “石阵天文盘” 时,指尖不自觉地沿着同心圆纹路移动 —— 他翻到日记中凯记录的纽埃织锦拓片,惊喜地发现:石盘中央的 “经纬交织纹”,与纽埃织锦的编织纹路完全一致,且纹路间距恰好对应 “太阳回归年的天数刻度”;再对照小宇分享的良渚天文玉璧资料,又发现石盘边缘的 “圆点刻度”,与良渚玉璧的 “星宿定位点” 数量、分布角度完全吻合。更关键的是,经复活节岛天文考古学家哈纳教授检测,石盘的 “摆放角度” 与埃及金字塔的 “太阳冬至日投影角度” 一致,且石盘表面用于标记节气的 “凹槽刻度”,与中国仰韶文化的 “彩陶历法刻度” 技法完全相同。
“符号、刻度与天文角度的三重全球关联,证明这块石盘是‘全球文明天文历法融合的立体载体’!” 哈纳教授拿着检测报告,指着石盘上的 “节气凹槽” 说,“这些凹槽分别对应欧亚的‘二分二至’、非洲的‘雨季旱季分界’、美洲的‘玉米生长周期’、南太平洋的‘洋流变化节点’—— 这说明,史前先民不仅将全球天文历法知识融入石盘,还通过符号与刻度的结合,形成了‘跨洲通用的天文历法体系’。”
为了寻找更多 “天文历法融合” 证据,塔马雷与希卡团队在石阵周边展开深度发掘。在圆形石坑下方的土层中,他们有了突破性发现:一批 “天文观测工具”—— 有来自欧亚的 “青铜圭表”(圭表刻度刻着良渚螺旋纹,经检测与红山遗址天文工具的材质一致)、非洲的 “石质日晷”(日晷盘面刻着长颈鹿岩画线条,与尼罗河三角洲日晷的刻度逻辑相同)、美洲的 “木质星图板”(星图板上刻着玛雅放射纹,与奥尔梅克遗址星图的星座标注一致)、南太平洋的 “贝壳天文仪”(贝壳内侧刻着岛链波浪纹,用于观测洋流与星座的对应关系),还有一块 “历法符号木简”,上面用不同大陆的工艺刻着 “全球历法对应表”:左侧是良渚玉璧的星宿符号、埃及星图的天狼星标记,右侧对应玛雅太阳历符号、南太平洋洋流刻度,下方标注着 “历法互通” 的说明(字迹虽模糊,但能辨认出 “寰球同历” 的核心含义)。
“这些工具不是简单的观测设备,而是‘全球文明天文历法协作的实物档案’!” 塔马雷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欧亚的圭表测量节气,非洲的日晷记录时间,美洲的星图板标注星座,南太平洋的贝壳仪关联洋流 —— 它们与石阵天文盘共同证明,史前全球文明交流已从‘工艺与符号融合’,升级为‘科学知识体系的共建’,形成了‘以天文历法为核心的全球文明共鸣’。”
为了让 “天文历法融合” 的证据更完整,哈纳教授团队对石盘表面的 “矿物残留” 展开检测,发现残留物质包含欧亚的 “辰砂”(用于标记星宿位置)、非洲的 “赤铁矿”(用于绘制日晷刻度)、美洲的 “朱砂”(用于标注玉米生长周期)、南太平洋的 “珊瑚粉末”(用于标记洋流节点)—— 四种矿物按 “天文观测需求” 均匀分布在石盘表面,进一步印证了跨洲物资与科学知识的深度融合。“矿物的功能性分布,说明工匠不仅掌握了多大陆的天文知识,还能根据不同观测需求调配矿物,这是全球文明科学协作的重要标志。” 哈纳教授的结论,为全球文明交流网络补充了 “天文历法协作节点” 的关键细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