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二章 红山研学,河田之争
良渚万流玉琮数字模型的成功调整,让 “护脉志愿者团队” 对后续工作充满信心。按照计划,他们下一步要前往红山遗址,筹备 “青少年史前文明研学营”—— 核心环节是带学生走进红山古河道遗迹,通过 “模拟考古” 体验史前先民的交流场景,同时协助当地开展古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然而,团队刚抵达红山遗址周边的狼山村,就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阻力。村口的晒谷场上,十几位村民围着遗址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争论,为首的村民王大叔手里攥着一张农田照片,声音洪亮:“这古河道修复要占我们三亩水浇地!现在正是玉米灌浆的关键期,挖了地,今年收成怎么办?”
林晚秋上前接过照片,照片里的农田紧邻古河道遗迹,田埂边还能看到散落的史前陶片。她试图解释:“大叔,古河道修复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修好后还能涵养水源,对周边农田灌溉也有好处……” 话没说完,就被另一位村民打断:“别扯那些虚的!我们只知道,地不能动,收成不能少!”
眼看矛盾僵持,张守业突然想起爷爷修复日记里的记载:“红山古河道旁有先民‘耕织遗迹’,或许能找到史前先民与农田共生的证据?” 团队立刻联系考古工作站,申请在争议农田周边进行应急勘探 —— 既不破坏农作物,又能排查是否有文物遗存。
勘探设备刚架好,李建国就在农田边缘的土坡下有了发现:一把半埋在土里的石刀,刀身刻着红山玉猪龙纹的简化线条,刀柄却残留着古蜀鱼鸟纹的打磨痕迹。“这是史前文明交流的工具!” 李建国小心清理石刀周围的泥土,又接连发现几片石器碎片,碎片上的纹饰与古河道此前出土的工具完全一致。
更惊喜的是,在石刀出土处下方,勘探人员发现了一层碳化的谷物遗存 —— 经初步检测,包含红山地区常见的粟,还有古蜀先民种植的稻。周教授拿着检测报告,对村民们说:“大家看,五千年前,史前先民就在这条古河道旁种庄稼、做工具,他们既保护了生存的河道,又养活了家人。现在我们修复古河道,就是要还原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而不是破坏农田。”
为了让村民更直观理解,沈青崖打开手机里的古河道 3D 复原图:“我们的修复方案是‘生态护岸’,只清理河道内的垃圾和淤泥,不占用农田;还会在河道两侧种上本地草木,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给农田遮阴。等修复完成,这里会成为‘史前文明生态公园’,说不定还能吸引游客来村里,大家卖些农产品、手工艺品,增加收入。”
王大叔看着石刀上的纹饰,又盯着复原图里的河道场景,沉默了片刻:“没想到这地里还藏着老祖宗的东西…… 要是真能像你们说的,既护着老祖宗的念想,又不耽误我们种地,我们就支持。”
化解了农田争议,研学营的筹备工作顺利推进。团队在古河道旁划定了安全的 “模拟考古区”,埋入 3D 打印的红山玉猪龙纹石器、古蜀鱼鸟纹陶片复制品,还设计了 “古河道物资交换” 游戏 —— 让学生们分别扮演红山、古蜀先民,用模拟的粟、稻种子交换工具,体验史前文明交流的场景。
开营当天,首批中学生穿着仿制的史前服饰,在 “模拟考古区” 小心翼翼地挖掘。12 岁的小宇挖到一件 “鱼鸟纹陶片” 时,兴奋地举起来:“老师!这个纹饰和古蜀遗址的玉璋一模一样!是不是说明史前先民真的沿着河道交换东西?”
林晚秋笑着点头:“没错,老祖宗早就懂得‘互相帮忙、共同生活’的道理。现在我们保护古河道,传承的不仅是文物,更是这种‘共生共荣’的智慧。”
夕阳下,学生们在古河道旁的草地上,用捡到的石子拼出四大文明的纹饰图案;村民们则在田埂上看着热闹,王大叔还主动送来一筐刚摘的玉米,分给大家品尝。远处的狼山笼罩在余晖中,古河道的微风带着泥土与谷物的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跨越五千年的 “文明与自然共生” 的故事。
深夜,团队在临时住处整理当天的研学记录,沈青崖突然收到良渚博物馆的消息:“仰韶彩陶的数字建模遇到纹饰色彩还原难题,需要你们协助采集原始彩陶的色彩数据。” 林晚秋看着消息,对众人说:“下一站,仰韶遗址 —— 看来我们的‘当代续脉’之路,还得继续往前走。”
(未完待续)
喜欢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玉骨:民国盗墓秘闻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