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三星堆探幽 第十一章 青铜载纹,巴蜀寻源
良渚遗址的 “中华史前文明多元一体” 国际论坛落幕一月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周教授带着 “中华史前文明交流图”,踏上了前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旅程。交流图中用紫色线条标注的 “巴蜀交流点”,直指三星堆遗址的 3 号祭祀坑 —— 这里是近年来三星堆考古的核心区域,也是沈青崖在《红山文明考》残页中提及的 “青铜藏玉,天地对话” 之地,藏着巴蜀文化与红山、仰韶、良渚文明交融的关键密码。
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站的赵站长早已在 3 号祭祀坑旁等候,手中捧着一件刚提取出的青铜神树残件:“这是 3 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树,高约 3.96 米,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一件。在清理神树分枝时,我们发现枝干上刻着一组奇怪的螺旋纹,与你们传来的‘玉骨符号’比对,线条走势几乎完全一致,但一直没能确定其含义。”
走进 3 号祭祀坑的保护大棚,青铜神树在灯光下泛着青绿色的锈迹,枝干交错向上,顶端残留着残缺的太阳形装饰,宛如连接天地的通途。林晚秋凑近神树的主枝干,果然在分枝与主干的连接处,发现了熟悉的 “玉骨符号”—— 符号呈螺旋状缠绕枝干,与红山 “三星伴月” 星象图的星轨、良渚 “玉琮王” 的天地纹形成呼应,甚至能在符号间隙找到 “玉镶骨” 的痕迹,只是材质从玉换成了青铜。
“这是文明交融的跨材质传承!” 周教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你们看,‘玉骨符号’的刻痕深度与青铜神树的铸造纹路完全契合,说明符号是在神树铸造时就预留了位置,并非后期添加 —— 这意味着三星堆工匠不仅知晓‘玉骨符号’的含义,还将其融入青铜铸造体系,实现了从‘玉载纹’到‘铜载纹’的技术跨越。”
沈青崖取出 “玉骨甲骨”,将其贴近青铜神树的主干。奇妙的一幕突然发生:甲骨上的 “玉骨符号” 发出绿光,沿着神树的枝干向上蔓延,与枝干上的符号形成共振,绿光在大棚顶部投射出一幅立体的 “天地神树图”—— 神树的根系对应地面的方形投影(象征地),枝干对应垂直的光柱(象征人),顶端的太阳装饰对应圆形光斑(象征天),而 “玉骨符号” 组成的星轨环绕神树,与红山、仰韶、良渚的宇宙观共同构成了 “天地人” 三位一体的史前认知体系。
“这就是‘青铜藏玉,天地对话’的含义!” 赵站长激动得声音发颤,“三星堆文化的‘天地人’观以青铜神树为载体,红山的星象、良渚的天地、仰韶的农耕,都通过‘玉骨符号’融入其中 —— 这说明中华早期文明的宇宙观,在巴蜀地区实现了集大成的融合!”
随着发掘的深入,团队在 3 号祭祀坑的底部,发现了一件嵌在青铜容器中的 “玉铜复合器”—— 器物主体是三星堆典型的青铜尊,尊腹内嵌着一块红山墨玉制成的 “玉骨符号” 牌,玉牌边缘用青铜铸造出良渚 “神人兽面纹” 的轮廓,底部刻着 “天地人合,岁在鹑火” 的古文字。
“‘岁在鹑火’是上古天文术语,指木星运行到鹑火星宿区域,对应每年的夏历五月,是三星堆先民举行祭祀的重要时间节点。” 沈青崖查阅天文资料,“红山以‘大火星’定播种、良渚以‘大火星’定治水、仰韶以‘北斗’定收获,而三星堆以‘木星’定祭祀,四者通过天文历法实现了文明的时间同步 —— 这是中华早期文明交融的核心纽带!”
在整理祭祀坑出土的其他文物时,林晚秋发现了一件刻有铭文的玉璋,璋身一侧的铭文清晰可辨:“敬之寻脉,民国二十四年,青铜见骨,证我同源。”“民国二十四年是 1935 年!” 林晚秋立刻联想到仰韶的青铜凿、良渚的玉刀,“沈敬之在 1932 年护红山、1933 年探仰韶、1934 年访良渚后,1935 年来到三星堆,他真的沿着‘文明交流图’,走遍了中华早期文明的四大核心区!”
玉璋的柄部藏着一张折叠的绢布,正是《红山文明考》的最后一篇补充篇章。绢布上写道:“三星堆之铜,有红山之骨、良渚之魂、仰韶之灵。吾观祭祀之坑,知中华文明本为一体,北有星、南有琮、中有陶、西有铜,四者同源,共筑华夏之基。惜国难当头,文脉濒危,望后人持玉骨、守铜树,传我文明之火。”
“沈敬之当年不仅是在‘寻脉’,更是在‘铸魂’!” 周教授抚摸着绢布上的字迹,“他在战乱中跨越南北东西,收集四大文明区的交融证据,就是为了证明中华文脉的连续性,防止外敌割裂我们的文明根基。现在我们找到的这些文物,正是对他‘传火’心愿的回应。”
根据 “文明交流图” 的最后线索,团队在三星堆遗址的 “祭祀区” 外围,发现了一座隐藏的 “玉料与青铜料混合仓库”—— 仓库内储存着红山墨玉、良渚透闪石玉、仰韶彩陶土与三星堆青铜矿料,部分料块上还留有四大文明区工匠合作加工的痕迹,证明当时存在规模化的 “跨区域原料交换” 与 “技术协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