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宇宙文明共生 第三章 天狼抗辐射,星途再前行
“共生号” 离开木星轨道后,已在深空中疾驰了整整五年。此时探测器距离地球已超过 50 亿公里,前方璀璨的天狼星正不断放大 —— 按计划,它将在这里完成第二次关键任务:借助天狼星的强辐射能量,为恒星帆进行 “深度充能”,同时验证探测器的抗辐射防护系统,为后续跨越光年级距离储备能量与技术保障。
北平控制中心的屏幕上,天狼星的实时监测数据不断跳动:表面温度高达 9940℃,辐射强度是太阳的 100 倍,其中高能质子流的穿透力足以击穿普通航天器的防护层。“这不仅是充能,更是对探测器的‘极限考验’,” 林晓雅指着辐射强度曲线,“若抗辐射防护失效,文明存储器的芯片会被高能质子破坏,恒星帆的能量收集板也可能烧毁 —— 我们必须找到既能‘借力’又能‘防护’的平衡方案。”
沈青崖再次将目光投向史前符号库,这次他锁定了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发现的 “抗辐射纹”—— 这种刻在猛犸象骨骼上的网状符号,是史前人类在遭遇太阳强耀斑时的 “避难标记”,符号中的 “网格节点” 对应着岩石的天然屏蔽层位置,网格密度与辐射强度呈正相关,与现代核反应堆的 “铅屏蔽网” 防护原理异曲同工。
“‘抗辐射纹’的每个网格边长 10 厘米,对应可阻挡 50% 的高能辐射,节点处的‘实心圆点’则是‘强化屏蔽区’,能阻挡 90% 的辐射,” 沈青崖展开符号拓本,“我们可以在探测器的关键部位,按照网格比例加装‘超导屏蔽网’,节点处额外叠加一层银汉一号技术的‘磁场防护膜’—— 用地球史前的‘结构智慧’结合外星的‘能量防护技术’,打造双重防护屏障。”
技术团队立刻行动,通过远程控制调整 “共生号” 的姿态,将加装的超导屏蔽网调整为与 “抗辐射纹” 一致的网格结构;同时激活银汉一号 “磁场防护膜”—— 这种通过引力波信号解析出的技术,能产生定向磁场,将高能质子流 “偏转” 出探测器关键区域,与超导屏蔽网形成 “物理阻挡 能量偏转” 的双重防护。
就在准备工作即将完成时,控制中心发现了新的隐患:天狼星的辐射强度突然出现异常波动,高能质子流的峰值强度比预期高出 30%,若按原计划充能,即使有双重防护,探测器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也不能超过 4 小失,否则仍有受损风险 —— 但 4 小时的充能时间,仅能满足后续航程 10% 的能量需求,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在‘防护时间’与‘充能效率’之间找到突破点,” 和小雨盯着能量收集模拟数据,突然想起木卫二冰下管道的 “能量导流符号”—— 这种刻在管道内壁的螺旋纹,能将液态水的动能集中导向指定方向,与 “能量收集板的聚能逻辑” 高度相似,“或许我们可以借鉴‘能量导流符号’,优化恒星帆的能量收集结构,在缩短充能时间的同时,提高能量转化率。”
团队立刻对恒星帆的能量收集板进行 “符号化改造”:在板表面蚀刻与 “能量导流符号” 一致的螺旋纹路,将分散的辐射能量集中导向核心收集单元;同时调整收集板的角度,使其与天狼星辐射的入射方向形成 “30° 夹角”—— 这个角度与 “能量导流符号” 的螺旋切线角度完全一致,能最大限度减少辐射对板体的直接冲击,同时提升能量吸收效率。
改造完成后,“共生号” 缓缓驶入天狼星的辐射影响区。控制中心的屏幕上,防护系统的各项数据稳定在安全范围:超导屏蔽网的辐射阻挡率达 52%,磁场防护膜的质子偏转率达 91%,双重防护下,探测器核心区域的辐射剂量仅为安全阈值的 60%;而改造后的恒星帆,能量收集效率提升了 3 倍,原本需要 12 小时的充能任务,仅用 3.5 小时就完成了 —— 收集的能量不仅满足了后续 15% 的航程需求,还为文明存储器的备用电源进行了补充。
“成功了!我们不仅抵御了天狼星的强辐射,还超额完成了充能任务!” 控制中心内,王浩激动地将数据报告拍在桌上,“史前的‘能量导流符号’太神奇了,它让我们的收集板像史前人类的‘聚水器’一样,既能高效收集能量,又能巧妙避开伤害。”
充能期间,“共生号” 还捕捉到了天狼星伴星 “天狼星 B” 的高清影像 —— 这颗白矮星的表面,竟存在疑似人工刻制的 “环状符号”,与地球史前 “太阳核心纹” 的圆环结构存在相似性。林晓雅将影像与银汉一号的符号库进行比对,发现 “环状符号” 的圆环数量(12 道),与银汉一号 “恒星能量记录符号” 的周期数完全一致,推测可能是另一处宇宙文明的 “能量标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