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的冬日,天色亮得晚。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雪狼”团临时开辟的训练场上,已经响起了嘹亮的口号和急促的脚步声。休整,对于这支部队而言,从来都不是松懈的代名词。
林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站在训练场边缘的高地上,看着下面热火朝天的景象。周大海正吼叫着督促一营进行强化体能训练,战士们扛着沉重的原木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跑;“夜莺”则带着侦察营的骨干,在进行无声通讯和手语协同的演练,动作干净利落,如同鬼魅;更远处,隐约传来爆破训练的闷响,那是李根壮(注:此处沿用前期爆破骨干名字,若已牺牲需替换)在指导新补充的工兵熟悉各种炸药的特性。
一切都井然有序,仿佛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在持续运转、磨合。
“团长,总部急电!”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急促。
林锋转身,接过电文。纸张是粗糙的土纸,但上面的字迹清晰有力。他快速浏览着,眉头先是微蹙,随即缓缓舒展开,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欣慰,更有沉甸甸的责任。
电文并非新的作战命令,而是一份来自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正式通知。通知高度肯定了“雪狼”团在“一下江南”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尤其赞扬了其在侦察、破袭、引导主力、攻坚拔点等方面所展现出的“专业化、高效率的新型作战模式”。电文明确指出,这种模式“对改变战场态势、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战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最关键的部分在最后:“为适应未来大规模作战需要,全面提升我军各部队特种作战及小群突击能力,总部决定,将你部主持编写之《特种侦察与作战训练纲要(初稿)》加以完善,并作为试行教材,立即下发至各纵队及主力师。同时,要求你部抽调精干教学力量,组建临时教导队,承担为各兄弟部队培训首批特种作战骨干之任务。望你部高度重视,将此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完成……”
“种子……终于要撒出去了。”林锋低声自语,将电文紧紧攥在手中。他回想起自己从孤身一人,到带领小队,再到如今掌控一个精锐特种团,期间经历的无数血战与摸索。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战术、训练方法,如今终于得到了最高层面的认可,并将成为提升整个部队战斗力的宝贵财富。
“团长,这是……”周大海不知何时跑了过来,抹着汗问道。
林锋将电文递给他。“看看吧,老周。我们的活儿,又来了。”
周大海粗粗看了一遍,眼睛瞪得溜圆:“啥?让咱们去教那帮愣头青?这……咱们自己还练不过来呢!”他嗓门大,带着几分不情愿。在他看来,“雪狼”的本事是自家兄弟拿命换来的,哪能轻易外传?
“老周,”林锋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雪狼’再强,也只是一把刀。我们要的,是让整个东北民主联军,都变成插向敌人心脏的尖刀。总部看得远,这是在为下一步的大反攻积蓄力量。别忘了,我们当初是怎么一点点摸索过来的。”
周大海张了张嘴,看着林锋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训练场上那些生龙活虎的战士,最终把牢骚话咽了回去,瓮声瓮气地道:“你是团长,你说了算。就是……有点舍不得。”
林锋拍了拍他的肩膀:“舍不得也得舍。这也是战斗,一种更重要的战斗。”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团部立刻忙碌起来。林锋亲自挂帅,成立临时教材修订小组,成员包括水生、“夜莺”、赵小川、李文斌等理论和实战经验俱佳的骨干。他们需要将那份凝聚了心血的《纲要》进行细化、补充,特别是增加更多贴近当前装备水平和战场环境的实例、图解,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同时,由周大海负责,从各营连抽调最优秀的班长、排长和老兵,组建一支三十人的示范教学分队。要求不仅军事技能过硬,还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耐心。
几天后,第一批来自其他纵队的学员,风尘仆仆地抵达了“雪狼”团的驻地。他们大多是各部队选拔出的侦察英雄、战斗骨干,眼神中带着好奇、审视,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气。
欢迎仪式很简单。林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将这些学员带到了训练场。
场上,赵小川正带着狙击分队进行“动态目标精准狙杀”演示。四百米外,几个由绳索牵引、不规则移动的靶子时而快速滑过,时而短暂停顿。只见赵小川和他手下的狙击手们,几乎是靶子移动的瞬间便完成瞄准击发,枪响靶落,弹无虚发。那种举枪、瞄准、击发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和近乎恐怖的命中率,让观摩的学员们鸦雀无声,眼中的傲气渐渐被震惊所取代。
接着是“夜莺”的侦察小组渗透演示。在模拟的“敌军”哨卡前,几名队员利用地形、阴影和极其逼真的伪装,如同融入了环境一般,悄无声息地接近、标记、甚至“无声”解决掉哨兵,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得学员们屏息凝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