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各专业分队的训练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另一场无形却至关重要的“战斗”,在营地那间最大的木屋里同步展开。这里没有硝烟,没有呐喊,只有油灯摇曳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或沉思、或激动、或困惑的脸。这是“雪狼”大队的思想课堂,由王指导员(若设定随队)和林锋共同主导。
木屋里挤满了人。不仅是新队员,所有班排长、战斗骨干,包括周大海、“夜莺”、水生、赵小川等人,都必须参加。这是林锋立下的规矩——思想统一,是凝聚战斗力的根基,无人可以例外。
王指导员主要负责政治教育。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队员们最切身的经历出发。
“同志们,我们为什么在这里吃苦受累,冒着枪林弹雨?”王指导员的声音沉稳,目光扫过台下,“是为了升官发财吗?看看我们穿的,吃的!是为了某一个人卖命吗?我们牺牲的战友,王大锤、李根壮、石头…他们是为了谁?”
他引导着队员们思考,从控诉旧社会的压迫,到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和反动本质,再到阐述**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我们是为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打仗!是为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打仗!”王指导员的声音逐渐激昂,“这就是我们‘雪狼’,区别于任何旧军队的地方!我们手中的枪,有方向,有灵魂!”
新队员们,尤其是那些学生兵,听得心潮澎湃,眼神明亮。一些从旧军队过来的老兵,则陷入了沉思,回想自己曾经的迷茫和现在找到的归属感。胡老疙瘩这类纯朴的战士,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深奥的理论,但“为穷苦人打仗”这个朴素的道理,深深印入了他的心中。
林锋负责的部分,则更侧重于军事思想和战术理论的提升。他将政治教育与战术学习紧密结合。
“明白了为何而战,我们还要懂得如何更聪明地战!”林锋站在一块用木炭涂黑的木板前,上面画着简单的战术示意图。
他结合四平血战的实例,分析敌我优劣,讲解运动战、歼灭战的思想精髓。他引入“任务式指挥”的概念,强调在统一意图下,基层指挥员和士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我们不能光等着上级下命令!在敌后,情况瞬息万变,你们每一个小组,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需要独立判断,果断行动!但前提是,深刻理解总体的作战意图!”
他还谨慎地分享一些经过他消化、符合当前时代条件的现代军事理念。他用最浅显的语言解释“三三制”在进攻中的优势,分析“狼群战术”在破袭作战中的运用,强调“信息优势”和“战场感知”的重要性。
“狙击手不只是打冷枪,是战场的情报节点!爆破手不只是炸桥,要懂得计算连锁效应!侦察兵不只是看,要会分析判断!”林锋将各专业分队的职责,提升到了战役战术层面,让队员们意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以及相互协同的巨大威力。
李文斌这样的文化兵如鱼得水,飞快地记录着,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周大海等老战士起初觉得有些抽象,但在林锋结合具体战例反复讲解后,也渐渐摸到了门道,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指挥中去。
此外,文化识字课也被强制推行。林锋深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要求所有文盲和半文盲队员,必须学会读写五百个常用字。由李文斌等有文化的队员担任小教员。
胡老疙瘩握着铅笔,比握枪还别扭,但在林锋“不识字,以后看地图、传命令都抓瞎”的训诫下,也皱着眉头,一笔一划地描摹起来。营地里的空地上,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队员,在休息时间用树枝在雪地上练习写字。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文化的甘霖滋润着干涸的心田。这种系统的、高强度的心智锤炼,与**上的极限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雪狼”队员们的内在世界。
他们不再仅仅是会打仗的士兵,开始逐渐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意义,思考战术背后的深层逻辑。一种更深层次的凝聚力、使命感和对胜利的智慧追求,在这座思想的熔炉中,慢慢孕育、成型、壮大。这支队伍,正在从里到外,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喜欢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穿越1945:从狼牙到黎明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