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阳光普照。断齿谷内外,忙碌的景象取代了昨日的厮杀。当最后一名顽抗者被清除,最后一支溃兵被收拢,这场决定区域霸权的大战,终于以“守望者”的全面胜利告终。而胜利所带来的,是远超所有人预期的、足以让堡垒实力跃升数个台阶的巨大收获。
一、 武备的盛宴:从匮乏到充盈
在堡垒外围临时划出的露天分类场上,缴获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俨然一座小型的兵工厂初具雏形。陈锋不顾身上伤势,亲自坐镇监督清点,洪亮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回荡在场地之中:
“统计完成!步枪、冲锋枪合计二百一十七支!轻机枪十三挺!重机枪五挺!火箭筒九具,剩余弹药六十五发!”
“各型号手枪、猎枪、弓弩、砍刀、矛头等单兵武器,超过四百件!”
“最重要的是弹药!初步清点,各类子弹超过十八万发!手雷、炸药包等爆炸物若干!”
“还有他们没来得及使用的几门迫击炮和部分炮弹!虽然老旧,但修一修绝对能用!”
战士们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沾染着敌人血污的战利品进行分类、擦拭、登记。许多原本使用自制武器或老旧枪械的民兵,看着那些保养相对完好的制式步枪,眼中充满了期待。这批武器的注入,将使得“守望者”的每一个战斗人员都能配备上精良的制式装备,整体火力投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 物资的补充:解燃眉之急与战略储备
相较于武器,物资的清缴工作更为琐碎,却同样至关重要。李秀娟带着后勤组的人员,如同辛勤的工蚁,仔细搜寻着林凡大军遗留营地的每一个角落。
“粮食方面,主要是他们剩余的压缩干粮、杂粮面和少量罐头,总计约八百公斤。虽然不多,但足以弥补我们此次防御战的消耗,并能支撑一段时间。”
“医疗物资收获颇丰!未开封的急救包、止血粉、消毒酒精、抗生素、止痛片……数量可观!苏婉医生看到这些,总算能稍微松口气了。”
“各类工具,包括工兵锹、斧头、锯子、铁丝、绳索等,数量庞大,对我们今后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修缮大有裨益。”
“帐篷、睡袋、防水布等宿营装备足以装备两个连队,未来对外探索或建立前哨站都用得上。”
“还有一些杂项,如燃油(少量)、润滑油、电池、通讯器材零件等等,都是宝贵的资源。”
这些物资被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后,由运输队络绎不绝地运回堡垒那深不见底的仓库中。它们不仅解决了堡垒因战争产生的短期消耗,更极大地丰富了战略储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 人口的归流:挑战与机遇并存
此战最沉重,也最具潜力的收获,是人口。
经过初步筛查和甄别,最终确认接收的投降人员,包括士兵和少量非战斗人员,共计一百三十五人。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堡垒原有居民数量的近三分之一!
如何处理这一百多人,成为了胜利之后最为紧迫和复杂的问题。在陈默昏迷的情况下,陈建国、陈锋、陈雪、苏婉等核心成员召开了紧急会议。
陈建国面色凝重:“人数太多了,管理是大问题。吃喝拉撒睡,都是负担。里面难免有心怀怨恨或者林凡的死忠,一旦管理不善,就是内乱的祸根。”
陈锋的态度更为强硬:“依我看,严格审查,把那些军官、死硬分子挑出来处理掉!剩下的打散了编入劳役队,让他们用干活来赎罪!”
陈雪则提供了情报支持:“根据初步审讯和我们之前掌握的信息,这一百多人中,真正属于林凡核心圈的不足二十人,大部分是在末世后被他以武力吞并或裹挟的幸存者,很多人对林凡并无忠诚可言,只是求生而已。不过,甄别工作需要时间,不能冤枉,也绝不能放过。”
苏婉从医生角度提出建议:“很多人有伤,而且长期处于饥饿和药物影响下,身体状况很差。需要立刻进行医疗救助和营养补充,否则可能引发疫病。这也是展现我们人道主义,争取人心的机会。”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一套综合性的初步安置方案被确定下来:
1. 隔离与审查: 所有投降人员被暂时安置在堡垒外新建的、有严密看守的临时营区。由陈雪的情报部门主导,结合审讯、交叉核对和原有情报,进行细致的人员背景审查和危险性评估。
2. 医疗与救助: 苏婉带领医疗组进驻临时营区,对所有伤员和病患进行救治,并提供基本的口粮和清洁饮水,稳定其身体和情绪。
3. 分级管理: 根据审查结果,将人员分级。
· A级(无害且有一技之长或表现良好者): 在经过观察期后,可考虑吸纳为外围成员,参与堡垒建设或防卫工作。
· B级(普通幸存者,无显着威胁): 编入劳动队,参与堡垒指定的生产建设任务,以劳动换取生存物资和未来的信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