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航器在深海的黑暗中无声滑行,将公海上那场短暂而激烈的交锋远远抛在身后。舱内,弥漫着血腥味、海水咸腥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火药残留气息。陈锋脱下湿透的作战服,检查着身体,幸运的只是几处擦伤。陈默的状况则要糟糕得多,他靠在舱壁上,脸色苍白如纸,鼻血虽已止住,但精神透支带来的剧烈头痛和耳鸣仍在持续折磨着他,每一次呼吸都牵扯着仿佛要裂开的太阳穴。
“哥,你怎么样?”陈锋递过一瓶高浓度营养液,语气充满担忧。他亲眼见过哥哥使用能力后的各种状态,但如此惨烈的透支还是第一次。
“死不了。”陈默接过瓶子,手微微颤抖,将液体灌入喉咙,感受着那股微弱的热流勉强滋润着干涸的精神海。“东西……都在。”他闭上眼睛,意识沉入那片近乎满负荷的静止空间。冰冷的钢铁洪流——步枪、机枪、狙击枪、霰弹枪、堆积如山的弹药箱,还有那台沉重的枪管冷锻机,如同沉默的军团,安静地悬浮着。这份沉重,是未来生存的保障,也是此刻压在他神经上的巨石。
“我们被盯上了,毫无疑问。”陈锋擦拭着手中的武器,眼神冷冽,“那两艘快艇,不是普通海盗,战术动作很专业,装备也是制式货。就算不是‘净世会’本部,也绝对和他们脱不了干系。”
陈默点了点头,没有睁眼。“国际军火这条路,暂时不能再走了。‘伐木人’这条线恐怕也废了。好在……核心目标已经达成。”他顿了顿,强忍着眩晕感,“接下来,是最后一块拼图——装备库。有了武器,还需要让武器发挥作用,以及应对各种极端环境的‘外骨骼’。”
“方舟”堡垒,指挥中心。
当陈默和陈锋通过一次极短距离、几乎耗尽陈默最后一丝精神力的跳跃返回时,迎接他们的是家人既担忧又庆幸的目光。李秀娟立刻上前扶住摇摇欲坠的陈默,苏婉医生则迅速拿出便携检测设备进行检查。
“精神力严重透支,伴有轻微脑毛细血管破裂。需要绝对静养,至少四十八小时内不能再动用能力。”苏婉给出了专业的诊断,语气不容置疑。
陈默没有反驳,他知道这是极限。他将国际军火成功带回的消息告知家人,引起了短暂的振奋,但很快就被他糟糕的状态和外部的威胁所冲淡。
“你安心休息,‘装备库’的建立,交给我们。”陈建国沉声道,接过了指挥权。“锋子,你负责清单核对和安防。浩子、雪儿,你们跟我一起,启动最后阶段的国内装备采购和整合。我们必须在默儿恢复之前,把‘装备库’的框架搭起来!”
“装备库”,区别于专注于杀伤的“武器库”,其涵盖范围更广,是一切提升生存效率、扩大行动范围、增强综合能力的工具与平台的集合。它的建立,不再依赖陈默高风险的空间穿梭,而是转向了相对“传统”却同样需要精密筹划的国内采购、定制与整合。
陈浩成为了这一阶段的主力。他的技术宅属性在此刻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陈默前世记忆和现有需求拟定的庞大清单,在他手中被分解、优化、并找到合适的采购或定制渠道。
首先,是个人装备的升级与补充。
除了之前储备的基础防护,陈浩通过多家户外用品公司和安保公司,采购了更多专业级别的战术背包、多功能工具钳、高强度绳索、岩钉、升降器、夜视仪、热成像仪、防毒面具、全封闭防护服等。他甚至还搞到了几套带有内循环系统的重型防化服,以应对可能的生化污染区域。
通讯装备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大量的军用级别对讲机、卫星电话、便携式中继台、信号屏蔽/侦测设备被购入。陈雪负责对这些设备进行深度加密和系统加固,确保通讯的保密性和抗干扰能力。
单兵医疗包也在苏婉的指导下进行了升级,加入了更多特效药、小型手术器械和紧急情况下维持生命的设备。
其次,是载具与机动平台。
陈锋利用之前的渠道,搞到了几辆经过深度改装的越野车,加装了防弹钢板、防爆轮胎、额外油箱以及简单的扫障装置。这些是未来进行中短距离侦察和快速机动的保障。
陈浩则把目光投向了无人机。他不仅采购了数十架不同型号的商用高端无人机(用于侦察、测绘、小件物资投送),还通过特殊渠道,弄到了几架工业级的大型无人机,载重惊人,可以用于运输重型物资或作为空中火力平台(如果未来能解决武器挂载问题)。
最让人惊喜的是,他不知从哪里淘换来两辆旧式履带式全地形车和一些重型工程机械(如小型挖掘机、推土机)的二手货,虽然老旧,但结构简单,皮实耐用,经过他和招募来的几名机械工程师的精心修复和改装,成为了堡垒建设、土地开垦和复杂地形通行的利器。
第三,是能源与后勤保障装备。
之前储备的发电机、太阳能板等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型号扩展。陈浩特别采购了多套大功率燃油取暖炉、净水设备配件、以及一套小型的风力发电机组,进一步强化能源冗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