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天象有异
“钱塘商盟”初战告捷带来的些许振奋,尚未在盟员心中焐热,便被杭州城上空日益沉重闷热的天气驱散得一干二净。
时值夏末秋初,本是天高云淡的时节,可连日来,杭州却笼罩在一片异样的氛围之中。天空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脏兮兮的灰色棉被,沉甸甸地压在城市上空,不见日光,也无风雨,只有一种令人窒息般的闷热。空气中水分饱满得仿佛能拧出水来,黏在皮肤上,挥之不去。往日喧嚣的蝉鸣也稀疏了不少,显得有气无力。
钱塘江的水位似乎比往常要高一些,水流也变得浑浊湍急,拍打堤岸的声音带着一种沉闷的躁动。一些世代居住江边的老渔民,站在岸边,望着东南方向海天相接之处那异常绚烂却又透着不祥血色的晚霞,眉头紧锁,不住地摇头。
“天发黄,水鼓胀,龙王要收账喽……”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渔夫,敲着旱烟杆,对着浑浊的江水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历经风浪的沧桑与忧惧。
市井间,一些关于钱塘江风暴潮的恐怖传说也开始悄然流传。老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几十年前,或是更早时候,那排山倒海般的巨浪如何吞噬江边的村落,如何将停泊在港口的千料大船如同玩具般掀翻、拍碎,如何让繁华的杭州城一夜之间沦为水泽汪洋。这些故事在闷热压抑的天气里,显得格外真切,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听我爷爷说,那年的潮头比雷峰塔还高!”
“可不是!海水倒灌,城里都能行船了!”
“这几天天气邪性得很,怕不是又要来‘龙吸水’了?”
种种异象和流言,自然也传到了沈墨轩耳中。他站在客栈窗前,感受着那不同寻常的闷热,眺望着远处颜色诡异的天际线,眉头深深蹙起。
他并非此世土着,脑海中承载着另一段文明的记忆碎片。虽然对具体的气象学知识掌握不深,但“台风”(或此地所称“飓风”)的基本概念和伴随的“风暴潮”危害,他是清楚的。眼前这闷热无风、天色昏黄、海水异常的现象,与他认知中台风来临前的征兆何其相似!
他不敢怠慢,立刻带着周掌柜,亲自前往江边,寻访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和世代居住在江口的农户。
“老人家,依您看,这天气……”沈墨轩态度谦和,向一位正在修补渔网的老渔夫请教。
老渔夫抬起浑浊的眼,看了看沈墨轩,又望了望天,叹了口气:“后生,这天色不对头啊。你看那云,像打翻的墨缸,沉得很;你感受这风,一丝儿都没有,闷得人心慌;再看那海水,无缘无故鼓胀起来……这是‘风胎’在肚子里憋着劲呢!怕是要生出一场泼天的大风灾!”
另一位老农也凑过来,忧心忡忡地指着东南方向:“那边海上的霞光,红得吓人,跟血染似的。老话讲,‘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可这种血色晚霞,是要收人命的啊!看这架势,怕不是三五日内,就有怪风从海上来,带着龙王爷的怒火!”
更多的询问,得到的都是类似的经验之谈。虽然表述各异,带着浓重的民间迷信色彩,但其核心指向却惊人地一致——一场罕见而猛烈的风暴,正在酝酿,即将来袭!
结合这些朴素的民间智慧和自己超越时代的认知,沈墨轩心中已然断定:一场威力巨大的台风极有可能在近期生成,并正面袭击杭州湾,引发的风暴潮将对钱塘江口乃至杭州城造成毁灭性打击!
而顾魁那支寄托了无数财富和威望、预计数日后便要抵达的南洋珍宝船队,此刻正航行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之上,甚至可能直奔这风暴中心而来!
一念及此,沈墨轩瞬间惊出一身冷汗!
那不仅仅是顾魁的船队,那上面是无数水手、船工的生命!是价值连城的财富!一旦船队在风暴中覆没,将是人间惨剧!而且,若因自己明知危险却坐视不理,导致如此惨重损失,于心何安?
必须发出警告!
他立刻行动起来,争分夺秒。
他首先以“钱塘商盟”和个人的名义,撰写了一份措辞恳切、依据充分的预警文书。文中并未卖弄自己那套“前世知识”,而是重点引用了老渔民、老农观察到的种种天象、海象异常,以及民间关于风暴潮的经验总结,明确指出未来数日内,杭州湾及钱塘江口有遭遇特大风暴袭击的极高风险。
这份文书,他通过不同渠道,紧急呈送杭州市舶司、杭州府衙,甚至也抄送了一份给通判刘明远。在文中,他强烈建议官府立刻发布预警,通知所有在航船只紧急避风,尤其是即将抵港的大型船队,应暂缓入港,或立即寻找安全的避风锚地!
同时,他做了一件在周掌柜等人看来极其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资敌”意味的事情——他让一名机灵的伙计,将一份内容相似的警告,设法送到了“四海商行”顾魁的案头。
“沈公子,您这是……为何要提醒那顾魁?”周掌柜万分不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