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晨雾像一层薄纱,裹着带露的草叶,连空气都带着湿润的凉意。林越握着那柄磨得光滑的铁木剑,站在昨日标记的空地上 —— 草甸上还留着他练剑的浅痕,远处的羊群像散落的棉团,在雾中若隐若现。江南七怪传授的武学像两簇火苗,在他脑海中跳跃:越女剑的 “柔” 如江南春雨,能绕开阻碍;韩家刀法的 “刚” 似草原惊雷,能集中力道。而他的墨子剑法,虽以 “刚正” 为骨,剑招如墨门典籍般规整,却总在实战中显得僵硬,遇到灵活的对手时,往往被牵着节奏走。
“若是能把越女剑的‘灵动转折’揉进墨子剑的刚劲里,再用韩家刀法的‘卸力缓冲’解决收招卡顿的问题……” 林越轻声自语,指尖轻轻摩挲着铁木剑的剑脊,丹田中的气感缓缓苏醒,像温水般顺着经脉流向右臂。他深吸一口气,率先施展出墨子剑法的基础防御招 “兼爱守”—— 剑身在晨光中划出一道笔直的银弧,直指前方捆好的草垛,剑风刚劲,却在即将触碰到草垛时,因力道过直,撞上了草垛外层凸起的干草梗,剑招微微一滞。
林越皱了皱眉,收剑回想朱聪昨日教越女剑时的细节:“手腕要像拧毛巾似的,转得巧,不是转得猛。” 他重新抬手,气感集中在手腕的 “阳池穴”,再次挥出 “兼爱守”—— 这一次,在剑招距草垛还有半尺时,手腕轻轻逆时针转动 3 度,铁木剑的剑尖像被风吹动的柳叶,微微偏移,恰好避开凸起的干草梗,“噗” 的一声,精准点在草垛中心的木桩上,剑入木半寸,力道却丝毫未散。
“果然可行!” 林越心中一喜,指尖能清晰感受到剑招变化带来的差异 —— 以往 “兼爱守” 靠手臂硬撑力道,剑招直来直去,容易被对手预判;如今加入手腕微调,剑路多了几分难以捉摸的弧度,既保留了墨子剑的防御强度,又添了越女剑的灵动。他趁热打铁,转而练习进攻招 “非攻斩”—— 这招本是墨子剑法中最刚猛的劈砍招式,以往施展时,需用尽右臂力气,收刀时总要停顿半秒才能衔接下一招,若是遇到连续进攻的对手,很容易露出破绽。
他想起韩宝驹传授刀法时说的 “收刀留三分力,不是留手,是留余地”,深吸一口气,气感从丹田下沉至腰腹,再顺着带脉流转到右臂。挥剑时,他将八成力道集中在剑尖,劈中草垛的瞬间,腰腹气感微微一沉,像草原牧民勒马时轻轻收缰,将多余的两成力道卸到腿部,同时手腕轻压剑身,借着草垛的反作用力让铁木剑自然回弹 —— 收刀速度比以往快了 0.3 秒,剑刃还未完全收回,就能顺势衔接下一招 “天志刺”,剑招之间的卡顿感彻底消失。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草甸上,将铁木剑染成金色。林越的剑招越来越流畅,每一次挥剑都在微调细节:练 “尚贤式” 时,他将越女剑 “剑尖颤劲” 的技巧融入其中 —— 直线刺击的过程中,手腕以极小的幅度快速震颤,剑尖划出细微的 “S” 形弧线,像草原上灵活的蛇,既能避开对手的格挡,又能在刺中目标时增加穿透力,木桩上的剑痕比以往深了近一寸;练 “节用劈” 时,他借鉴韩家刀法 “力灌刀刃” 的发力方式 —— 不再只用手臂发力,而是以腰腹为轴,带动全身力量汇聚到剑尖,劈砍力度从 10 公斤提升至 15 公斤,草垛中的木桩竟被劈出一道清晰的浅痕,木屑飞溅。
“林兄,你的剑招怎么变了?” 郭靖练完箭,背着弓箭走过来,眼中满是惊讶,“刚才看你劈剑,既像墨子剑的刚劲,又有朱聪师父剑法的灵活,比以前厉害多了!” 林越笑着收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掌心因持续握剑泛着红痕,却没有以往的酸痛感:“把七怪前辈教的技巧融了些进去,你试试扔支木箭过来,我用‘兼爱守’接给你看。”
郭靖立刻从箭囊里抽出一支木箭,抬手扔向林越 —— 木箭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直奔他胸口。林越不慌不忙,施展 “兼爱守”,铁木剑轻轻一挑,剑尖精准顶住木箭的箭杆,手腕微微一翻,借着木箭的惯性将其顺势拨开,同时脚下轻点,身形随剑招移动,瞬间绕到木箭后方,“天志刺” 顺势而出,剑尖稳稳钉住木箭的尾羽,将其钉在远处的杨树干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停顿。
“太厉害了!” 郭靖忍不住拍手,“以前你接箭总要退一步,现在连脚步都不用挪!” 林越望着树干上的木箭,心中也暗自感慨 —— 融合后的墨子剑法,不仅招式更灵活,对力道的掌控也更精准,这正是道学 “刚柔并济” 的精髓:刚劲为骨,灵动为皮,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接下来的两个时辰,林越反复打磨融合后的剑招,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剑路的转折角度从 3 度调整到 5 度,既能避开格挡,又不会因弧度太大削弱力道;发力时气感的分配比例从 “腰腹六成、手臂四成” 优化为 “腰腹七成、手臂三成”,让力道更集中;招式衔接的间隔时间从 0.1 秒压缩到 0.05 秒,实现真正的 “无缝衔接”。他还特意找来几块不同粗细的木桩,模拟不同对手的防御强度 —— 面对细木桩(模拟三流高手的薄弱防御),“天志刺” 能轻松穿透;面对粗木桩(模拟三流高手的较强防御),“节用劈” 也能留下较深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