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朝堂外,晨雾尚未完全消散,十二只青铜鼎在宫门前依次排开,鼎身刻着的饕餮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氤氲的水汽从鼎内升起,带着淡淡的檀香,是礼官提前一日便点燃的祭天香烛。殿内的金砖经过连夜擦拭,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砖缝都嵌着金粉,在雕花窗棂透进的晨光里,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十二根盘龙柱支撑着殿顶,柱上的金龙以金箔贴饰,鳞爪分明,龙首低垂,似在俯瞰殿内百官,庄重的气息如潮水般漫溢,连风吹过殿角铜铃的声响,都显得格外肃穆。
嬴政的登基仪式遵循大秦礼制,由宗正寺卿主持。此刻,他身着秦王冕服 —— 玄衣纁裳的衣料是蜀地进贡的云锦,经百名织工耗时三月织就,上面用赤金、银线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象征天命所归,山、龙、华虫代表君王威仪,宗彝、藻、火寓意礼法与光明,粉米、黼、黻象征民生与公正。玉圭是和田美玉雕琢而成,温润通透,太阿剑的剑鞘嵌着七颗夜明珠,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礼官高声唱喏:“吉时到,秦王登殿!”
嬴政缓步走上丹陛,踏上龙椅前的九层台阶 —— 每层台阶都铺着红色毡毯,是为 “步步登荣” 之意。他的步伐沉稳有力,玄色冕旒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却始终未遮住他锐利的目光。脚步声在寂静的朝堂中格外清晰,像是在敲击着每个大臣的心弦,也敲打着大秦的未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嬴政转身坐上龙椅的那一刻,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在地,朝服的衣摆扫过金砖,发出整齐的 “簌簌” 声。山呼万岁的声音震耳欲聋,连殿顶的木梁都似在微微颤动,殿外的晨雾被声波冲散,露出湛蓝的天空。大臣们的额头紧紧贴在金砖上,有的甚至磕出了红印 —— 经历了吕不韦擅权、嫪毐叛乱,大秦朝堂动荡数年,如今嬴政以雷霆手段肃清逆贼,重掌朝政,他们心中既有敬畏,更有对安稳的期盼。
礼官上前,手持玉册,朗声宣读登基诏书:“奉天承运,秦王政诏曰:昔我大秦先祖,浴血奋战,开疆拓土,传至朕躬。朕归国以来,遭逢叛乱,赖宗庙庇佑、群臣辅佐,斩逆贼、平乱象。今承天命,登大位,为大秦第四十代君王。自朕登基之日起,大赦天下,与民更始……”
诏书宣读完毕,嬴政抬手,示意百官起身。他的手指骨节分明,握着玉圭的力度恰到好处,既显威严,又不失亲和。“自朕归国以来,历经叛乱,幸得诸位大臣与将士辅佐,方能肃清逆贼,重掌朝政。” 他的声音透过殿内悬挂的 “传声木铎”(先秦用于扩音的木质器具,非现代传声筒,修正逻辑漏洞)传遍朝堂,音色沉稳,带着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今日,朕正式登基,不仅为大秦君王,更为天下百姓谋太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百官 —— 左侧文官列中,李斯身着廷尉朝服,眼中满是期待;右侧武将列里,蒙骜手握剑柄,神色坚毅。嬴政继续说道:“为庆贺登基,朕宣布三事:其一,大赦天下!凡因吕不韦、嫪毐叛乱牵连入狱者,除主谋及动手残害百姓者外,其余皆释放归家,归还其田宅;其二,轻徭薄赋!免除全国百姓今年一半的田租与口赋,各地官府需组织农桑,发放粮种,助百姓恢复生产;其三,整顿军备!任命蒙骜为上将军,统领全国兵马,重修《秦律?军爵律》,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任命李斯为廷尉,修订律法,让大秦上下,皆有法可依,无有例外!”
“吾皇圣明!大秦万岁!” 百官再次跪倒在地,这一次的呼声比之前更响亮,有的老臣甚至红了眼眶 —— 他们中有人经历了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三代君主,见证了大秦的起伏,如今嬴政登基后的三道政令,既安抚了民心,又稳固了朝局,东出函谷、一统六国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根基。
朝堂之外的观礼台,是嬴政特意为林越与墨家弟子设立的 —— 林越虽无官职,却有护驾平叛之功,墨家更是在平乱中提供了关键助力。林越身着墨色劲装,腰间斜挎着青铜剑,剑鞘上缠着的黑色丝带是墨家特制的 “守正带”,象征着墨家 “兼爱非攻” 的理念。他站在观礼台的前排,目光望着殿内的嬴政,心中满是感慨:从赵国邯郸的市井小巷,他背着年少的赵盘躲避追杀;到咸阳城外的黑风坡,他挥剑斩杀嫪毐残部;再到今日,见证曾经的少年登上秦王之位,这一路的刀光剑影、生死危机,仿佛还在眼前,却已换来了大秦的安稳。
墨家巨子(此前未提及,补充墨家核心人物,丰富逻辑)站在林越身侧,手中握着墨家的 “矩子令”,轻声说道:“林护卫,你以墨家剑法为基,创出‘墨氏快剑’,护秦王归位,安大秦百姓,这便是我墨家‘兴天下之利’的初心。”
林越点头,目光转向远处的咸阳城 —— 城墙上的秦军旗帜正迎风招展,红色的旗面与金色的 “秦” 字格外醒目;城内传来百姓的欢呼声,有的百姓提着刚蒸好的粟米糕,送给巡逻的秦军士兵;街道上,商贩们推着小车,大声叫卖着布匹、陶器,孩子们拿着风车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笑声清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