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里的盛夏,阳光将巴尔德贝巴斯训练基地的草皮炙烤得有些发烫,空气里弥漫着青草与汗水混合的气息。
亮相仪式的喧嚣过后,林枫正式进入了皇家马德里的日常节奏。那身纯白的训练服不再仅仅是象征,而是他每天战斗的盔甲。
融入,并非简单的语言学习或战术理解,更是一种在巨星环绕、媒体聚焦、球迷高期待下的全方位淬炼。
全队合练的强度与日俱增。主帅博斯克看似温和,但在战术细节上要求极为严苛。他要求中场在由守转攻时出球必须更快,前场球员的无球跑动必须更富侵略性。
林枫被安排在多个中场位置进行尝试,有时与齐达内搭档双前腰,有时需要回撤更深,与马克莱莱或坎比亚索组成屏障。
在齐达内身边踢球,是一种奇特的体验。这位中场大师的跑动并不算特别频繁,但每一次触球、每一次摆脱、每一次传球,都带着一种举重若轻的优雅和近乎预知未来的洞察力。
林枫的90%融合度让他能勉强跟上齐达内的思维节奏,但那种历经千锤百炼后融入骨髓的球感与节奏掌控,是他目前还无法完全企及的。
一次进攻演练中,林枫在右路拿球,看到齐达内在中路举手要求。他立刻将球传了过去,然后习惯性地按照在多特蒙德时的跑位前插。
但齐达内接球后,并没有像林枫预想的那样直接直塞或分边,而是用一个轻巧的马赛回旋摆脱了模拟防守的球员,同时用眼神示意林枫向另一侧的空当移动。
就在林枫变向的瞬间,齐达内的传球如期而至,舒服地送到他的脚下。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仿佛早已排练过无数次。
“这里,空间更大。”齐达内跑过他身边时,用简单的法语夹杂着西班牙语说道。
林枫瞬间明白了。在皇马,传球线路和跑位需要更精细的计算,需要更善于利用巨星队友的牵制力来创造空间。
他不能再像在多特蒙德那样,很多时候凭借个人能力强行创造机会。他需要学习如何与齐达内、菲戈、劳尔这些顶级大脑“同频共振”。
随着季前备战的深入,西班牙媒体对林枫的观察愈发细致入微。《马卡报》详细分析了他训练中的一次连续摆脱和传球,称之为“魔术师的脚踝”;《阿斯报》则捕捉到他与罗纳尔多在训练后加练射门时默契的玩笑,描绘了一幅“新老天才融洽相处”的画面。
然而,质疑声也从未停歇。加泰罗尼亚的媒体依旧在冷嘲热讽:“天价水货?训练赛表现与身价不符?”“他能否适应西甲的技术流防守?”甚至马德里本地的一些评论员也开始担忧:“林枫似乎还在寻找与齐达内共存的正确方式,他的防守参与度够吗?”
这些报道,拉伊奥拉会筛选后告知林枫,但叮嘱他不必理会。“习惯就好,林。这里是皇马,放个屁都会被媒体分析出三种味道。用球场表现说话是最有力的回击。”
林枫的心态保持得不错。90%的融合度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境的稳定。他将外界的噪音视为背景音,专注于训练场和即将到来的季前赛。
在持续的高强度训练和战术学习中,系统界面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
【持续进行高强度战术训练,对西甲节奏与皇马战术体系适应性提升。】
【与顶级中场球员(齐达内)协同训练,“大局观”与“传球选择”经验缓慢增长。】
【“细微掌控”能力逐步适应更高精度要求,长传与直塞球稳定性微幅提升。】
【检测到宿主正主动调整踢法以适应新团队,契合“超越模板”的长期目标。】
【模板融合度:90%(稳固,处于缓慢积累阶段)。】
融合度没有立刻提升,但林枫能感觉到,自己对足球的理解,尤其是在这种巨星云集的环境下如何更高效、更聪明地踢球,正在潜移默化地深化。
博斯克安排了一场正式的队内十一人对抗赛,这被视为检验季前训练成果和考察新援的重要一环。
林枫被分在了象征主力的白色背心一组,与齐达内、菲戈、劳尔、罗纳尔多、卡洛斯、耶罗等人并肩作战。对手则是穿着蓝色背心的替补与轮换阵容。
比赛在封闭环境下进行,但气氛丝毫不亚于正式比赛。巨星们虽然状态尚未达到百分百,但求胜的**和职业素养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
林枫担任中前卫,位置介于齐达内和马克莱莱之间。比赛开始后,他立刻感受到了与分组训练时不同的压力。
替补一方为了证明自己,拼抢极其凶狠,动作也更大。他几次拿球,都受到了两到三人的围抢。
起初,他有些不太适应,几次传球被断,或者与齐达内的跑位出现重叠。一次,他试图与劳尔进行撞墙配合,但传球力量稍大,被对方破坏。劳尔看了他一眼,没有说什么,但那眼神分明在说:“节奏,注意节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