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个展的巨大成功,如同一场席卷艺术世界的飓风,将林晚星推上了声望的顶峰。媒体将她塑造成一个挑战权威、打破陈规的文化英雄,那道“猩红斜杠”被赋予了过多的象征意义,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展览延期了一个月,依然一票难求。艺术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之前对她持观望态度的顶级画廊和收藏家们,如今捧着优厚的合约,希望能代理她的作品或将其纳入珍藏。
玛格丽特基金会正式提出,希望将《边缘的共振》巡展升级为一个长期的、覆盖全球更多重要艺术机构的合作项目,并邀请林晚星担任艺术总监。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评审、驻留项目邀请,塞满了她的加密邮箱。
荣耀如同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几乎要将她淹没。
然而,林晚星却在这片炫目的光芒中,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失真。那些围绕着她的赞誉和关注,似乎并不完全是对她艺术本身的理解,更多是对那个“事件”、那个“符号”的消费。她站在聚光灯下,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掏空的容器,盛装着外界投射的过多期待和误读。
她在临时工作室里,看着窗外巴黎灰蓝色的天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江辰给她的胸针。成功带来的短暂兴奋早已褪去,留下的是更深沉的疲惫和一种无处着力的虚浮感。她尝试拿起画笔,想开始新的创作,却发现灵感如同干涸的河床,被外部世界的喧嚣蒸发了最后一点湿气。
与林晚星在艺术世界的炙手可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与江辰之间那日益扩大的“光年距离”。
江辰全身心投入到对“影”及其背后网络的追猎中。这是一场在数字深渊和现实阴影中同时进行的、极其耗神且危险的行动。他几乎常驻在星宸科技那间高度保密的反制小组指挥中心,屏幕墙上流淌着全球各地的数据流、卫星图像和人员调动信息。他与林晚星的沟通变得极其简短,仅限于必要的情况通报和安全确认,内容充斥着代号、坐标和技术术语。
林晚星理解他的专注,也深知此事关乎他们所有人的安危。但当她深夜从喧闹的庆功宴回到冰冷的酒店房间,当她面对画布却心神不宁时,那种渴望分享、渴望得到一丝情感回应的脆弱,便会不受控制地涌上来。她发给他的信息,往往石沉大海,或者几个小时后才收到一句“收到,注意安全”的程式化回复。
她不再是那个需要他全方位保护的女孩,她拥有了自己的王国和臣民。但当她戴上这顶由荆棘与玫瑰交织的“荣耀冠冕”时,却发现自己最想与之分享这份重量的人,正远在光年之外的黑暗星域中奋战,无暇他顾。
这种成功后的失落与疏离,比任何明确的攻击都更让她感到无力。
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
文景通过“星桥”网络,转来了一份来自W的、高度加密的私人信息。信息没有文字,只有一份极其详尽的、关于二十世纪末一位以创作过程痛苦纠结着称的表现主义大师的私人笔记和工作室影像资料汇编。这位大师在功成名就后,也曾陷入长达数年的创作枯竭和极度自我怀疑,甚至多次毁掉已完成的作品。
W附上了一句简短的批注:
「荣耀,是创作者最危险的沼泽。警惕被众人的目光固化。回归寂静,回归与材料的私人对话。真正的下一篇章,只在无人注视的黑暗中孕育。」
这番话,像一盆冰水,浇醒了沉浸在成功眩晕中的林晚星。她猛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外界的声浪推着走,几乎快要忘了创作最初的原点——那份与自我、与材料、与未知进行纯粹对话的渴望。
几乎同时,江辰那边也传来了阶段性的消息。经过连日的攻坚,他们成功定位了“影”用于指挥和通讯的几个关键虚拟节点,并实施了精准的、非破坏性的反向渗透,开始获取对方的部分行动日志和通讯记录。
“我们正在接近核心。”江辰在一次短暂的视频通话中告诉她,他看起来异常疲惫,但眼神锐利如鹰,“证据链正在形成,涉及跨国洗钱和艺术品走私的初步轮廓已经清晰。但对方很警觉,我们必须在他们察觉并切断所有线索前,完成收网。”
他顿了顿,看着屏幕那端的林晚星,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道:“你那边……一切还好吗?”
这是他近期第一次询问她的状态。
林晚星看着他深陷的眼窝和眉宇间的凝重,心中那点因被忽视而产生的委屈,瞬间烟消云散。
“我很好。”她轻声回答,语气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温柔,“你……小心。”
受到W的启发和江辰进展的鼓舞,林晚星做出了决定。她婉拒了大部分商业活动和社交邀请,只保留了与玛格丽特基金会的核心合作和少数几个真正有学术价值的交流项目。她向艺术馆申请,在展览闭馆后,允许她独自留在展厅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